一四、富有責任感的袁世凱

    一四、富有責任感的袁世凱 - 图1

    袁世凱(1859-1916)是羅澤南、曾國藩到曹錕、張作霖的中轉站。前者是大儒和精神領袖,動員和組織民兵的士紳,以保衛儒家基本價值觀為目標,軍事在他們是次要的,軍人從屬於儒將。後者是失去儒將和精神領袖的軍人,價值觀仍然是前者的餘脈,但原動力和號召力已經消耗殆盡,不會再有自己的後裔。袁世凱介於兩者之間,仍然是書生從軍1,但已經不是李鴻章式的翰林和兩榜正途,他沾染了濃厚的江湖冒險家色彩。他在朝鮮採取了果決的冒險政策2,引起了李鴻章的注意,從此青雲直上。

    但當時士大夫通常認為他浸淫儒家價值觀不深,不能算完全的自己人。所謂張之洞有學無術,袁世凱不學有術3。他不能像羅澤南、曾國藩那樣,帶兵的同時還能以著作在思想史上留名,他只能講新學和事功。譚嗣同拉攏他,因為他似乎是當時將領中最新派的人物。但這裡所謂的新派,只是用西洋技術取代兵農錢穀而已。他的軍隊沒有足以駕馭諸將的新原則。

    他知道自己的弱點,最初也沒有太大的野心。他的地位主要出於機緣巧合和敵人的壓力,自己的規劃反倒比較次要。在親貴集團打擊他以前,他本來樂於做慶親王(預定總理大臣)的助手4。打擊而沒有打倒,他反倒具備了自己當總理大臣的資格──一九零九年,攝政王載灃以袁世凱「現患足疾,步履維艱,難勝職任」為由,將其開缺回籍。兩年後辛亥革命爆發,清廷應對乏力,不得已重新啟用袁世凱,任命其接替慶親王為內閣總理大臣,重組內閣。國民黨打擊他以前,他本來只想要戴高樂式的總統權力5。打擊而沒有打倒,他反倒具備了拿破崙在第一執政任內的權力6。他的成功反而對他有害,因為他失去了駕馭軍隊的能力。鎮壓二次革命後,北洋勢力臻於極盛,但同時北洋諸將也開始與袁離心離德。

    大清皇帝退位後,軍隊的勢力急劇上升。袁世凱的善後大借款與其說是打擊國民黨,不如說是他窮於應付諸將截留地方稅收的結果7。國民黨在南京的處境比他還糟8,但他還是本著「看人挑擔不覺沉」的精神落井下石──國民黨籍議員激烈反對借款,所以袁世凱藉故拒絕將此議案交由國會表決。鎮壓二次革命,他依靠進步黨和北方將領,但這些人難對付的程度不亞於國民黨和南方將領。進步黨和國民黨議員聯合起來,提出的憲法草案同樣堅持國會至上9。他如果不藉著戰勝的餘威趕緊發動政變,夾在拒絕配合籌款、但要錢胃口不斷增加的國會之間,好日子不會有多久的10

    在他看來,問題在於政府失去了大清殘餘的權威。大清時的將領不敢威脅文官政府,也沒有不斷對抗的國會。他周圍的文人覺得,新朝穩定的前提就是削藩11,否則軍事統治無法轉化為文官統治,秩序就無法恢復,民眾的負擔也無法減輕。削藩可以用杯酒釋兵權的辦法,也可以用殘殺功臣的辦法,但結果都是一樣,用皇帝和文官的聯盟取代皇帝和功臣的聯盟。皇帝擺脫了危險的競爭對手,文官奪走武夫的權力,民眾得到太平,只有功臣滿盤皆輸。儒家的問題是:解決不了誰做功臣(輸家)、誰做皇帝的問題。自相殘殺是唯一的辦法,誰贏誰就有理。儒家只負責事後站出來,跟勝利者合作。袁世凱和楊度的合作──洪憲帝制──就是希望造成這樣的格局,結果適得其反。諸將看清了他的企圖,配合敵人把他搞垮。蔡鍔發起護國戰爭後,袁世凱眾叛親離。段祺瑞消極抵制,馮國璋暗中與南方接洽議和,甚至發電勸袁退位。帝制一失敗,約束軍人的最後紐帶就斷了。軍人為了法統的緣故,勉強同意恢復國會政治,但他們發現國會仍然解決不了財政問題,就再度發動政變。

    袁世凱雖然少年無賴,但後半生一直是富有責任感的人,在可以拆爛汙的地方,通常不會利用機會。他的敵人多次擁護他,外國人長期信任他,主要就是因為這一點。民國保全了大清的版圖,主要是因為有他。在沒有袁世凱的平行世界中,辛亥年的革命黨人不會承認滿、蒙有資格算入中國,不會反對日本占據這些地方;親貴不會同意和平退位,至少能贏得張作霖和蒙古人的支持,退到熱河或瀋陽,名正言順地建立滿洲國或滿蒙國。

    他臨死前雖然已經注定失敗,仍然有能力報復敵人或是弄個爛攤子丟給他們,但他仍然寧願為北洋團體著想。他畢生仇恨日本,長期籌劃反對日本的方略12,把希望寄託在美國身上13,多多少少將國民黨視為日本代理人14,覺得帝制失敗主要應該歸咎於日本的反對15。歷史比戲劇更富有戲劇性,居然讓國民黨負責執行他的政治遺囑。


    1袁世凱不善製藝,「文字蕪穢,不能成篇」,兩度鄉試落第。一八八一年,與袁世凱嗣父袁寶慶「訂兄弟之好」的慶軍統領吳長慶寫信招袁世凱「往學軍旅」,袁前往投奔,開始了軍旅生涯。
    2一八八二年,朝鮮發生兵變,袁世凱隨吳長慶軍進入朝鮮。一八八四年,朝鮮親日的開化黨發動政變,軟禁國王。倉促之間,袁世凱未向上級請示即果斷出兵,擊退叛兵,迎國王入清營。
    3陳夔龍《夢蕉亭雜記》:「時論……南皮(張之洞)有學無術,項城(袁世凱)有術無學,西林(岑春煊)不學無術。此言殊不盡然。」
    4一九零六年,清廷籌劃官制改革,袁世凱主張廢除軍機處,設立責任內閣。他希望被他賄賂拉攏的慶親王成為總理大臣,自己成為副手。這一主張當時遭到多方反對,沒有實現。
    5民國採用責任內閣制,但袁世凱不滿足於當沒有實權的總統,多次干預行政事務。一九五八年,在戴高樂主導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取代第四共和國,議會權力受到削弱,總統不再是虛位元首,不僅能控制政府,還享有特殊情況下的「非常權力」。
    6一九一三年,孫文、李烈鈞、黃興等發兵討袁,袁世凱派軍南下,很快擊敗討袁軍,並控制了全國絕大多數省份。一七九九年,拿破崙在霧月政變後成為法蘭西共和國第一執政,實際上享有獨裁權力。
    7民國成立之初,財政異常困難。一九一三年,北洋政府向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團借款二千五百萬鎊。武昌起義後,宣布獨立的各省快速擴軍,且截留地方稅收。據時任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說,民國中央政府收到各省上繳的稅款總數,不超過一九一二年前清政府預算的十分之一。
    8據胡漢民回憶,孫文任臨時大總統時,「一日,安徽都督孫毓筠以專使來,言需餉奇急,求濟於政府。先生即批給二十萬。余奉令至財政部,則金庫僅存十洋。」
    9一九一三年七月,由眾、參兩院各選出三十名議員,組成憲法起草委員會,負責制定中華民國憲法。袁世凱派人向起草委員會提出「大總統有任命國務員及駐外公使之權,無得議會同意之必要」,「大總統得參議院同意,有眾議院解散權」等。起草委員會反對袁的干涉,不予接受。十月十四日,憲法草案脫稿,堅持責任內閣和國會至上。
    10十月二十五日,袁世凱通電各省都督、民政長,攻擊憲法起草委員會由國民黨議員操縱把持,「形成國會專制」。 十一月,袁以國民黨籍議員參與叛亂為由,下令解散國民黨,隨後驅逐國民黨籍議員。國會因不足法定人數而無法召開,憲法起草委員會自動解散。
    11袁世凱在對南方用兵前,就決定逐步「廢省改道」,削弱地方軍人統治。
    12《顧維鈞回憶錄》:「袁世凱總統是幕後的真正談判者……在中日交涉中,不僅是何者可接受何者應拒絕等原則問題由他決定,他而且還規定了對付日本公使的戰略。……整個談判過程中,每次會晤的紀錄均立即送呈大總統。他也仔細閱讀,並作批示,如「此項回答似過於明確」或「此項必須答以否」。」時任國務院參議兼總統府祕書曾叔度《我所經手的「二十一條」內幕》:「他(袁世凱)說:「我已籌劃好了:(一)購地租地,我叫他一寸地都買不到手;(二)雜居,我叫他一走出附屬地,就遇到生命危險;(三)至於警察顧問用日本人,我用雖用他,每月給他幾個錢罷了,至於顧不顧、問不問,權卻在我。我看用行政手段可以破壞條約,用法律破壞不了。其他各條,我都有破壞之法。」」
    13「二十一條」交涉中,袁世凱故意將談判內容洩露出去,以爭取國際支持。袁的英文祕書顧維鈞「每天在外交部開完會後,如不是當天下午,至晚在第二天便去見美國公使芮恩施和英國公使朱爾典」。
    14孫文為了反袁,對日本首相大隈重信許以重利,希望換取日方支持。「二十一條」交涉中,日方多次威脅袁世凱,倘不同意日方要求,就將支持孫文的顛覆活動。一九一六年,大隈內閣決定倒袁,孫文立即委派居正前往剛被日軍占據的青島成立「中華革命黨東北軍」,得到日軍支持,獲得大量武器彈藥,一度攻占了山東昌樂、安邱、高密等縣。
    15袁世凱死前,自撰輓聯: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國再造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