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土豪德行
──閻錫山
閻錫山(1878-1960,山西五臺縣人)屬於清末新政造就的第一代和最後一代精英。在此之前,他的生平類似尋常晉人小市民,接受初等教育後,給商家做學徒。這是三晉的特殊文化。如果他生在江南,接受初等教育後,多半就會繼續讀書,直到獲得自己力所能及的最高學位。如果他生在中原,接受初等教育後,多半就會棄學務農。新政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將他送進山西武備學堂和日本士官學校。他不僅是同盟會的元老和辛亥革命的第一批領袖,而且屬於扭轉歷史進程的極少數人。北方的革命黨人制定了宏大的計劃,準備分三路包圍京師。藍天蔚1取奉天,張紹曾2取灤州,燕晉聯軍斷蘆漢鐵路(蘆溝橋至漢口)。所謂燕晉聯軍,就是吳祿貞3和閻錫山會師保定。
蘆漢鐵路是全國的真正樞紐,保定是蘆漢鐵路的中心點,漢口、蘆臺都在咫尺之間。聯軍南掖馮國璋4之背,扭轉陽夏保衛戰5的危局;北凌朝廷臥榻之側,京師無險可守。這是新任總理袁世凱最危險的時刻。京師人心惶惶,盛傳朝廷即將出狩熱河。然而,革命黨的機會像泡沫一樣迅速破裂。藍天蔚和張紹曾出走,吳祿貞遇刺。他們在軍隊中是少數,但並不比南方新軍的革命黨更孤立。他們缺少湯化龍6、湯壽乾7這樣的士紳同盟者,也不打算建立武昌式的穩固政權,只想依靠突然襲擊制伏朝廷,或許是更重要的失敗原因。吳祿貞之死對閻錫山打擊最大,他變成了北方最後的革命政權。從此,主戰場從武昌移向太原。他在黎元洪最危險的時候挽救了鄂軍,因為北軍在肅清側背的危險以前,是不敢在南方冒險的。晉軍體現了進攻無力、防守堅韌的特徵,構成他們在以後幾十年的標誌。戰爭從太原延伸到大同,晉軍節節敗退,但傷亡甚少。京師的威脅仍然未能解除,南京、上海已經落入革命黨手中。作為南北和談的條件,清軍將山西交換給閻錫山。
這次戰爭體現了山西精英集團的政治德行,對山西此後十幾年的相對獨立貢獻甚大。北洋雖然比以前和以後的政權更尊重憲法,但絕非不樂意擴張勢力範圍,在北方尤其如此,相對獨立的秦軍、豫軍都迅速瓦解了。晉軍的特點是團結能力很強,同鄉觀念很重,是一群缺乏野心和幻想的土鱉,出不了自己的夏超8和唐生智9。正因為如此,客軍無法對山西占領區實施有效統治。原有的統治集團即使失敗,也很難分裂。這些現象與其說源於閻錫山個人的貢獻,不如說因為山西人有太多的小地主和小市民性格,士大夫文化卻非常薄弱。浙江、湖南都是因為明星太多、群眾演員太少,才會沒法擺平內部,遭到愚昧和團結的北軍征服。當然,閻錫山的外交手腕確實貢獻良多。他和大部分同鄉一樣缺乏野心和表現欲望,因此逃避了大部分危險。他的內政卑之無甚高論,大體是日本地方治理的翻版。宋教仁、梁啟超一流人物的大才弘論,他完全拿不出來。只是他能夠循序漸進地實施,而且有足夠長的時間實施,所以才能造就模範省10。模範省不是聰明才智的體現,而是笨人勤勤懇懇的成果。過多的智力容易產生不成比例的野心和虛榮,在演化系統中並不總是優勢。
閻錫山借助他和同盟會的老關係,加入北伐軍11,結束了山西早期的平靜和發展。這項決策是他自己及其政治集團毀滅的開端和原因,從反面證明早期政策的英明。除綏遠殖民以外,晉軍在省外的冒險像泡影一樣短暫和虛幻,卻首先將國共兩黨、然後將日本人引進了過去的世外桃源。不過山西人的性格和地方主義的優越性仍然表現得非常明顯,跟其他各省對比就尤其明顯。晉軍總是失敗得更慢,抵抗得更久,彷彿回到了中世紀的佛蘭德,最強大的軍隊也只能在一座座城堡之間爬行,難以想像拿破崙式的長驅直入和土崩瓦解。五百完人12的傳奇雖然有神話成分,仍然不大可能發生在其他地方。
閻錫山晚年隱居臺灣,努力用儒家思想解釋他的地方主義實踐,結果主要是暴露了他缺乏思想家和文學家的天賦。他的才能是德行的附屬品,他的德行是土豪的德行,和山西地方社會一樣特殊,無法複製。他本來應該在保守主義和特殊主義當中尋找適合自己的話語,卻陰差陽錯地陷入普世主義話語和革命家的政黨,經常覺得自己是對的,卻說不清楚。
1藍天蔚(1878-1922),曾與吳祿貞、張紹曾同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並稱「士官三傑」,藍天蔚、張紹曾、吳祿貞原計劃在一九一一年十月的永平(今河北盧龍)秋操中舉兵,但武昌起義爆發後,秋操中止,遂發動灤州兵諫,向清廷提出制定憲法、實施責任內閣制等要求。
2張紹曾(1879-1928),一九一一年參與灤州兵諫,一九二三年一月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
3吳祿貞(1880-1911),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六日吳祿貞與閻錫山於娘子關密議組織燕晉聯軍,由吳任聯軍大都督兼總司令,閻副之,並約定會師北上日期,十一月七日吳在石家莊被刺。
4馮國璋(1859-1919),北洋政府直系領袖,武昌起義後,為鎮壓湖北革命北洋軍主要指揮人,十一月二十七日,率軍攻佔漢陽。
5一九一一年十月十八日至十一月二十七日,主要由漢陽戰役和漢口戰役組成,辛亥革命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激烈的一次戰役。
6湯化龍(1874-1918),立憲派領袖,一九零六年自費赴日本留學,回國後參與湖北省地方自治籌備事務,並於一九零九年當選湖北諮議局議長,一九一零年八月當選各省諮議局聯合會議長,並提出了第三次國會開會請願。一九一一年五月,清政府組成皇族內閣,湯化龍入京參加各省諮議局聯合會第二次會議並對其予以強烈抨擊,與此同時,各省諮議局聯合會組織了以實現君主立憲制為目標的憲友會,湯化龍為中心人物。
7湯壽潛(1856-1917),清末民初浙江實業家和政治活動家,曾參與創立民國時期中國最大的商業銀行之一的浙江興業銀行。一九零六年他與張謇組織預備立憲公會,任幹事,一九零九年任浙江諮議局議長,後為預備立憲公會副會長,辛亥革命後任浙江首任都督。
8夏超(1882-1926),同盟會浙江支部會長,一九一六年至一九一七年間先後策劃推翻朱瑞、屈映光、呂公望等在浙江的統治,一九二四年任北洋政府浙江省省長,一九二六年投靠國民黨參與北伐。
9唐生智(1889-1970),湘系軍閥,一九二六年發動兵變,後投靠國民革命軍,一九二七年被李宗仁打敗後投靠蔣介石,一九二九年聯合石友三反蔣,一九三一年後再次投靠蔣,一九四九年投靠中共。
10閻錫山在山西致力於普及教育、發展實業、實行鄉村建設、鼓勵農民結社,山西成為全國模範省。
11一九二七年六月,閻錫山通電擁護三民主義,除五色旗,改懸青天白日紅旗,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三集團軍司令。
12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四日,太原城破之際,山西省代主席梁化之、閻錫山堂妹閻慧卿服毒自盡,一大批軍政官員相繼自殺。他們或服毒,或開槍互射,並引燃早已準備好的汽油。一九五一年,臺北圓山建成「太原五百完人成仁招魂塚」,以及牌坊、碑壇、祭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