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造假教主

    ──康有為

    一二、造假教主 - 图1

    康有為(1858-1927)在戊戌的真正的地位只是「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也就是只有「差使」(編外人員)沒有官位。他和梁啟超一八九八年四月成立的組織「保國會」,宗旨是「保國、保種、保教」,發揮了輿論宣傳的作用。光緒欣賞他在這方面的才能,才會下詔讓他去辦報,一來免得在京師刺激保守派1,二來發揮他的特長。他後來為了在華僑和外人面前抬高自己的地位,把聖意誇大成要他起兵勤王的衣帶詔2

    流亡期間,他和梁啟超所關注的重點,差異越來越大。他希望編織某種封閉和自洽的理論,維持忠誠度較高的小團體,不適應網絡狀社會的宣傳活動;梁啟超卻是此道高手。教主不適合充當憲法制定者,更不適合充當黨派活動家。

    民國建立後,梁啟超的聲望日益超過他。張勳復辟時,兩人終於站到了敵對的陣營。梁啟超支持皖系軍閥段祺瑞為討伐張勳而進行的誓師,毀了康有為最後一次機會──溥儀的「復位上諭」由康有為擬定,而段祺瑞的討逆通電由梁啟超擬定。康有為長期耿耿於懷,抱怨弟子忘恩負義。

    康有為在上海和青島度過晚年,始終忠於大清。馮玉祥驅逐宣統出宮後,他專程趕往天津,向廢帝表示最後的忠誠。這時,他的弟子已經寥寥無幾。但他並不動搖,宣稱耶穌尚且只有十二名弟子,還包括一名匪人。只要真理在握,人數多少是無所謂的。他的《大同書》將公羊三世說、佛教和西方社會主義結合在一起,在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跟梁啟超的駁雜豐富相比,康有為的特點是前後一貫的單薄。正如他自言:「吾學三十歲已成,此後不復有進,亦不必求進。」迄今為止,他對後世的影響不及梁啟超。


    1康有為魯莽躁進,早已引起很多人不滿。楊銳建議光緒盡快與康有為脫離關係,「康不得去,禍不得息。」光緒為了息事寧人,命令康去上海辦報。
    2一八九八年九月十五日,光緒給楊銳一份密詔,要楊想辦法既不得罪太后,又能使變法繼續下去。九月十八日,康有為得知了密詔的存在,隨後偽造出一份光緒讓康等「設法相救」的「密詔」,並密謀「圍園殺后」。十月六日,逃亡到香港的康有為接受當時香港最大的英文報紙《德臣報》採訪,對慈禧大加攻擊,並誇大自己在維新中的作用,稱光緒已經給他密詔,讓他去英國求救。慈禧看到這篇採訪文章,痛罵光緒辜負她養育之恩,竟勾結外人謀害自己。光緒險些被廢,因劉坤一等反對而作罷。一九零九年,楊銳的兒子將密詔原件上交都察院,康有為偽造密詔的行為才被揭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