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革命黨人的德行標杆

    ──黃興

    二六、革命黨人的德行標杆 - 图1

    黃興是曾國藩、左宗棠推廣的那種教育的產物,強調經濟、實學,鄙視宋明儒生的柔弱,把明末遺老當作重返先秦儒家原教旨的最恰當路線。張之洞興辦兩湖書院,吸引鄙棄八股牢籠的青年才俊。黃興雖然已中秀才,還是棄舊從新。一九零二年,他加入了湖南第一批留日學生的行列。這些湖南人在東京弘文學院1形成了活躍的團體,將王夫之奉為本省的英雄和華夏復興的先知。湖南在湘軍以後的特殊歷史似乎證明,他們的省份最有資格發揮普魯士在德國的作用2。國家主義和軍國主義在日本方興未艾,塑造了黃興的思想底色。東京留學生組織拒俄義勇隊和軍國民教育會3,他都是其中的積極分子。這些活動引起了清朝官方的不滿,但這種不滿只會增加留學生反清的激烈程度。他在留學生圈內贏得的口碑是豪放寬簡,不拘小節。

    黃興畢業回國後,在自己的母校鼓吹排滿的國族主義,遭到院長梁鼎芬4的驅逐,於是回長沙舉辦東文講習所,推廣革命黨人的宣傳小冊子。一九零四年,他用變賣家產的資金成立了華興會。胡瑛、劉揆一、宋教仁、章士釗都是會員,公舉黃興為會長。華興會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很快就在革命者的圈子裡流行起來,超出了本會的範圍。他們聯絡哥老會,計劃在慈禧太后七十大壽時進攻長沙。消息走漏後,黃興在聖公會的保護下逃亡日本。

    次年五月,他在日本結識了孫文。兩人的友誼對後來的歷史影響甚大。同盟會成立時,興中會的班底不如華興會強大5。孫文的領袖地位得力於黃興的慷慨支持,大多數兩湖領袖並不喜歡廣東人。只要黃興不在場,這種天然的裂痕就會浮出水面。同盟會幾次掀起反對孫文的浪潮,都為黃興勸阻。孫文的朋友非常感動,覺得黃興是忠厚長者6。孫、黃結合,使黃興脫離了長江流域的活動。此後五年,他一直在主持兩廣的革命活動。黃花崗起義失敗,給他以沉重的打擊。他避居香港和上海租界,無意近期大舉。

    武昌起義恰好出現在這時,說明早期革命領袖和內地的形勢已經脫節。黃興離開上海租界,趕往漢口。黎元洪在武昌閱馬場搭起拜將臺,以古禮授黃興戰時總司令印、旗和劍。當時的總司令仍然是非常鄭重的信託,沒過幾年就貶值到草臺班的地步。黎元洪搞組織管理還是稱職的,但談不上有大將之才。黃興基本上沒有協調各軍的能力,只擅長激勵他最信任的小股人馬英勇戰鬥。陽夏保衛戰失敗,主要是湘、鄂聯軍協同作戰的能力遠不及北軍。論人數、糧餉和地勢,北軍都處於劣勢;然而民軍的指揮系統已經瓦解,這才是最致命的。反攻漢口的戰役很像幾支敢死隊的分散行動,沒有在任何一點上形成局部優勢。

    停戰後,他返回上海。各省代表會議一度推選他為大元帥,然後又為了黎元洪的緣故改為副元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他出任陸軍部長。南北和談後,袁世凱委任他留守南京。留守府整頓各軍,是恢復健全財政的必要前提。黃興在這段時間的表現,贏得了中外人士的敬佩。他本來有許多玩弄權術的機會,卻沒有利用7

    宋教仁遇刺後,國民黨面臨分裂的危機。黃興再一次支持孫文8,組織江蘇討袁軍。他順利地趕走了蘇督程德全,卻無法解決軍餉補給的問題。黃興在南京的兩個月內,依靠商會斷斷續續的捐款維持,幾乎沒有打過像樣的戰鬥,就棄城出走。這種失敗的方式是他的榮耀而非恥辱,證明他沒有大多數同時代人心狠手辣9。他的同黨何海鳴10、陳其美在這方面都比他能幹得多。黃興習慣的籌款方式是募集南洋和美洲商人的捐款,維持幾百名突擊隊員的費用。這種籌款模式維持不了真正的戰爭。

    孫文經過這次失敗,變得更加不擇手段,以致黃興和陳炯明都不肯加入新成立的中華革命黨。黃興退隱到美國,失去了大部分影響力,直到法統重光。段祺瑞在舉國一致政府的蜜月期,希望延攬反對派的名人,提議由黃興擔任老家湖南的都督,但他已經一病不起,不久就在上海去世。一九一七年,北京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

    黃興的支持者不同於孫文的支持者,海外僑社的背景淡薄得多,包括了大批湖南和四川的鄉紳。這些人不習慣祕密活動,而且經受不起長期背井離鄉的生活。他去世後,孫文一系的革命黨日益邊緣化。黃興一系的人馬漸漸脫離了革命黨,從歷史舞臺上消失了。其中一部分變成了熊克武11在四川的支持者,隨著國民黨系川軍入粵,最終銷聲匿跡。黃興本人既沒有知識分子的才幹,又沒有職業軍官的技能,然而就政治德行而言,在充滿浪人的革命黨當中樹立了難以企及的標杆。他的厚重沒有得到適當的生態位,很難說是幸運還是不幸。如果天假以年、環境有利,他也許會占據閻錫山在北伐以後的類似地位。湖南可能像山西一樣,依靠元老的蔭蔽和關係網,減少戰亂,變成軍國民主義地方自治的模範。不過在這種情況下,孫、黃兩系的再度反目似乎很難避免。


    1東京弘文書院是日本最早專門接受中國公派留學生的學校,初創於一八九六年,一九零二年一月正式成立。書院創辦人、日本教育家嘉納治五郎曾赴清考察,多次會見湖廣總督張之洞,與兩湖政府建立起密切關係,因此該書院招收了眾多來自兩湖的留學生。
    2一九零三年,楊度發表於《新民叢報》的〈湖南少年歌〉:「……中國如今是希臘,湖南當作斯巴達,中國將為德意志,湖南當作普魯士。……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
    3辛丑合約簽訂後,列強撤軍回國,唯獨俄國軍隊賴在滿洲不走,並進一步增兵逼迫清廷。一九零三年四月二十九日,留日學生在東京錦輝館集會,決定成立拒俄義勇隊,黃興等二百餘人當即簽名參加。清政府獲悉後,密令逮捕回國代表,同時要求日本政府解散學生軍。五月十一日,義勇隊更名為軍國民教育會,宗旨為「養成尚武精神,實行民族主義」,施行「一曰鼓吹,二曰起義,三曰暗殺」的方法。會員二百人左右,多為華南及華中沿海地區的留日學生。軍國民教育會成立後,立即分派會員回國策動反清活動。
    4梁鼎芬(1859-1919),晚清詩人、學者,在張之洞幕府活躍多年,曾任兩湖書院院長。民國時成為遺老,為光緒帝崇陵種樹守墓。
    5一九零三年十一月四日,黃興以過生日為名,約集同仁在長沙保甲巷彭淵洵家舉行祕密會議,決定建立名為華興會的反清革命團體,對外偽託興辦礦業,稱華興公司,入會者均稱「入股」。一九零四年二月十五日,華興會藉除夕聚宴之名舉行正式成立大會。黃興被推為會長,宋教仁、劉揆一為副會長。隨後,黃興聯絡湖南哥老會首領馬福益,計劃於十一月十六日慈禧太后七十壽辰、湖南文武官員齊集省城時,以武備學堂學生為主,聯絡新軍和巡防營為策應奪取長沙,省城外哥老會分兵五路回應。事洩,黃興與大批會員東渡日本,成為後來同盟會的骨幹力量。同盟會中,原光復會領袖多與黃興更接近,立憲派人士也與他的關係更融洽。尤為重要的是,黃興幾乎直接指揮、領導了大部分的武裝行動。
    6一九零七年七月,章太炎、張繼、陶成章等人就潮州、惠州等地起義失敗和孫文分配贈款不公一事發起攻擊,逼當時代理庶務幹事的劉揆一召開特別大會,罷免孫文的總理職務,改選時在香港的黃興為總理。黃興表示:「革命為黨眾生死問題,而非個人名位問題,孫總理德高望重,諸君如求革命得有成功,乞勿誤會,而傾心擁護,且免陷興於不義。」一九零九年秋,陶成章等起草了〈孫文罪狀〉,再度倒孫,要求開會改選同盟會總理。黃興再次極力抵制。陶成章寫信給李燮和等人說:「公函已交克強兄,惟彼一力袒護孫文,真不可解。」胡漢民認為黃興極力維護孫文而不是乘機取而代之,「凡此皆非為中山個人,實為大局。」
    7一九一二年,黃興曾說自己「蓋自束髮讀書以來,即知立志自愛,凡一切謀利祿、爭權勢與夫寡廉鮮恥、卑鄙陰賊之念,不待禁革,早能自絕於心」。
    8據孫文回憶,宋教仁死後第五天,他和黃興等人一起討論對策。黃興說:「民國已經成立,法律非無效力,對此問題,宜持以冷靜態度,而待正當之解決。」但孫文堅持要武力討袁,黃興只好依他。
    9孫文此後一直責怪黃興不死守南京,「貿然一走,三軍無主」,才導致失敗,否則以南京「帝王之都,龍蟠虎踞」,如果「效死以守」,大江以北絕不會「聞風瓦解」。而黃興在當年七月二十六日發表的聲明中表示:「我如奮鬥到底,將使大好河山遭受破壞,即獲勝利,全國亦將糜爛,且有被列強瓜分之虞。」
    10何海鳴(1887-1944),革命黨人。二次革命時,他在黃興走後重新宣布江蘇獨立,據守南京,失敗後逃亡日本,與陳其美等人一道指責黃興「包辦革命」、「侵占公款」,鼓吹孫文加強黨魁專制、黨魁崇拜。
    11熊克武(1885-1970)初為同盟會員,屬黃興一派。隨黃參加過廣州起義;辛亥革命時被南京臨時政府任命為蜀軍北伐總司令。一九一五年參與蔡鍔、唐繼堯討袁之役,被蔡鍔委任為第五師師長兼重慶鎮守使。一九一八年就任四川靖國軍總司令,後兼攝四川軍、民兩政。熊克武捲入四川內部混戰之中,幾次反復於南北政府之間,後又重新表示接受孫文的領導,被親吳佩孚的川軍擊敗,退出四川。一九二五年,孫文病死,胡漢民命熊克武班師回廣東休整,待機再出師北伐,熊克武留下賀龍師一萬多人在湘應變,率其餘部隊南下廣東。熊到廣州後被蔣介石等人扣押,其部眾在撤退過程中流散,部分被趙恆惕收編,部分被楊森收編。熊被釋放後,繼續擔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抗戰以後,熊利用元老身分和舊的人脈在四川活動。一九四九年投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