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渡日本
戴明最早是于1947年以抽样理论专家的身份赴日,指导日本1951年的人口普查事宜,同时也为日本的农业、住宅及就业部门工作。到了1950年,当日本正积极从事战后重建之时,日本科技联盟为了帮助企业重新再出发,发展外销以赚取外汇,又邀清了戴明赴日讲习,原本的目的只是希望学习一些有关统计质管的观念与技术。戴明在未受国内重视的情况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乃东渡扶桑讲学。
在历经一年的授课后,戴明的质管哲学令日本人信服,深觉如获至宝,而在日本科技联盟的有效宣传与推动下,日本全国掀起了一阵质管热。从那时开始,日本将每年11月定为“质管月”。戴明并捐出在日讲学的讲义费而设立“戴明奖”(Deming Prize)。这一奖项深受日本企业界重视,代表崇高的质量荣誉。日本人的好学,使戴明的思想在海外生根茁壮,而日本人追求荣誉、不落人后的决心,更使这一套质管思想成为日本企业成功的重要基础。
戴明一生著作虽不算多,但都十分重要。20世纪60年代曾有抽样理论方面的专著出版,1980年之后由麻省理工学院高等工程研究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Engineering Study)陆续出版数本重要著作,包括《质量、生产力与竞争地位》(Quality,Product and Competitive Position)、《转危为安》(Out of Crisis,1982年,第1版)和《新经济观》(The New Economics,1994年,第1版)(为了全面体现戴明一生的管理思想,特将后两本书合成一本出版,前者为本书第一部分,后者为本书第二部分。——编者注)。其中“管理十四要点”在本书第2章就已提出。据说,戴明到1989年才直次提出“渊博知识体系”,其内容在本书第21章中有详尽的说明。
自从戴明提出管理十四要点之后,以该话题为中心的书籍,至今大约已经出版20本左右,隐然形成一个质量界的“戴明学派”。在1993年11月,戴明终于建立了“戴明研究所”,旨在阐扬对于戴明渊博知识体系的了解,以利促进商业、繁荣与和平。戴明于1993年12月去世之后,他的理论支持者自动成立“戴明协会”(Deming Association)之类的组织,在诸多认同这个主旨的人士的帮助与努力之下,致力于阐扬他的管理理论。戴明地下有知,也应含笑九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