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你伤害最大的,莫过于差劲的对手;对强劲的好对手应心存感激。
——波利兹(Alfred Politz)
本章目的 通过分析美国的贸易收支,得出现况令人堪忧。如何改善呢?关键在于教育和领导。教育需要改进和创新;领导应对质量负责。
今天,人类不再孤立生活,这是资讯跨越国界,流通于各国之间的结果。电影、电视、录像机以及传真机,能够在瞬间告诉我们其他人的事,他们如何生活,他们享受什么。而大家相互比较之下,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得像其他人一样,每个人都认为别人过得比较好。
要如何才能活得和其他人一样好?人们因为生活不好而责备政府、企业与企业主管,也许是对的,但是换人领导就一定会改善生活吗?万一新领导人并不比旧的好怎么办?他们凭什么会比较好?新领导人又有多少时间可让他们证明确实改善了大家的生活?换句话说,人们的耐性有多久?他们用什么作为判定的基准?
切莫愈陷愈深
新领导人用什么方法可以改善生活,往往决定于他们是否具备了所需的知识。一位领导应该具备哪些特质?全力以赴一定会带来改善吗?可惜,并非如此。全力以赴与埋头苦干,如果没有知识为指引,只不过是将我们所身陷的坑挖得更深。本书的主要目的,正是提供这些新知识。
进行改善所需要的知识来自外界,而本书所要教导及探讨的,是关于如何改变的基本知识。请注意,知识是无可替代的。
为了改善物质与精神生活,我们必须与其他人交换物品和服务。这种交易是双向的。例如一个区域想进口物品,就必须输出一些物品作为交换。
今天,产品可能销往世界任何地方。同样,供应商也可能来自任何地方。在我手边就有一个小型的钟,背后刻着:“瑞士零件、香港制造、中国装配”。
又例如,我现在用的笔是德国的牌子辉柏乐(Faber-Castell),这家公司以办公室用品闻名。有趣的是,有一天当我仔细观察时,却发现这支笔是日本制造的。
而无论在什么地方,基本的问题都在于质量。什么叫质量呢?如果某项产品或服务足以帮助某些人,并且有一个良好与持续的市场,就是具有质量。贸易取决于质量。
美国不再是赢家
某些国家依赖输出诸如石油、煤、铁砂、铜、铝、废金属之类的非再生原料维持。这些只是上苍暂时的恩赐,无法永远持续。依赖赠与、信用或借贷,也不是长期解决之道。
1920年,从明尼苏达州米沙比矿场(Mesabi Range)挖出来的铁矿,含铁量为74%。如今的含铁量却只剩33%。由于含铁量太低,因此钢铁公司先就地把铁砂炼成含铁量74%的铁块,以节省由铁路运至码头、再以船运到克利夫兰(Cleveland)的成本。米沙比矿场目前仍然有很多铁矿,年产量可达5000万吨,但是好铁已经挖尽。同样地,森林也会消失。以外汇收入而言,美国最赚钱的出口品应该是废金属。
为了赚钱,美国输出除了部分精炼的铁矿,还有铝、镍、铜、煤,这些全都是非再生的物质。我们耗尽了天然资源,更糟的是(在后面将会提到),我们也在摧残自己人民的幸福。
美国在贸易收支的表现如何?答案是,做得并不好。
美国曾经对于新知识的发明以及应用贡献良多。1910年,美国生产了全世界一半的产品,从1920年起的几十年间,美国制的产品遍及全世界数以百万计人的手中,若非具备有效率的生产与充沛的天然资源,是不可能做到的。由于美国货的质量够好,用过的人会想买更多的美国产品。北美的另外一项优势,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10年,相较于其他工业国家都曾经遭受战火的蹂躏,它是惟一有能力全力生产的区域。世界其他地方,全都是美国的顾客,愿意向美国购买任何产品,而美国也因贸易顺差而有大量资金流入。
当时最好的出口品之一,也是最赚钱的项目之一,就是军用物资。如果不必顾虑道德的话,美国可以大幅扩张这项收入。此外,美国飞机约占世界市场的70%。另一项重要出口品是废金属:美国无法利用,所以将之卖掉。结果,日本人付一毛八分,购买制造麦克风所用的金属,然后美国人再花2000美元或1800美元,向日本买回这些金属麦克风——这就是附加价值!再说,废纸板和纸也赚钱,化学物品也卖得很好,就跟医药物品一样。同时木材很赚钱,而木材可以再生。据我所了解,建筑设备也是美国重要的出口品。美国电影——这项服务业当然很赚钱。银行与保险业也一度很重要,几乎可以与英国媲美;但是好景不再,美国最大的银行,如今在世界上的排名已远远落后了。
暮色逐渐降临
每个人都希望好景持续,并且愈来愈好。在扩展中的市场,经营企业很容易,同时业者也会倾向假设经济状况会愈来愈好。然而,当我们回顾过去,却与期望相反,发现我们已历经了30年的经济衰退。想确认某次地震发生的日期很容易,但要确认出经济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衰退却不简单。
大约在1955年,日本产品开始进入美国。这时候的日本货价格低、质量佳,与战前以及战争刚结束时低劣的质量完全不同。由这时起,偏好使用进口货的美国人逐渐增多,对美工业构成了威胁。
很难相信,如今一切竟然都与20世纪50年代大不相同了。这种变迁是逐渐的,一周复一周,不易察觉,只有在回顾时才看得清楚。猫儿不会察觉到暮色来临,当光线暗下来时,它们的瞳孔会逐渐放大,但在完全的黑暗中,它和人类一样无助。
然而美国目前有些产业却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好。美国汽车数目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多,空中旅行也更频繁。这种数字意味着衰退?还是进步?在回答时必须考虑一项因素:1958年时,美国各地有行驶城市间的火车,乘客可以选择飞机或火车。如今,火车服务很少,惟一的选择是搭飞机或自己开车。
几年前,美国在农产品贸易上仍有顺差,如小麦、棉花、大豆等,但是如今也好景不再。美国农产品的进口超过出口,同时有人指出,如果把走私毒品列入进口,我们在农产品的赤字将远比发表的数字更糟。
教育与领导者
我们必须坦承,大量制造成本低的产品,不再是美国的专长;这类企业在墨西哥、韩国以及其他地方,也已经走向自动化生产。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用特殊化的服务和产品来提升经济。这种改变需要知识,换句话说,美国人的问题在于教育以及如何发展重视学习的文化。
我们如何能改进教育?读者将会认为,教育的改进和管理所需要运用的原则,与改善任何过程——包括制造或服务——并无不同。教育的创新与改进需要优秀的领导者(参阅第22章)。
有一位先生在我的研讨会中提出一个问题:“哪有什么危机?我们公司和其他的美国同业,合计占有全世界七成的飞机市场。”我的回答是,一家健全、绩效良好的公司,正是处于改进管理、产品、服务的最佳时机,同时也有最大的改进义务,这样做可以对本身以及其他人的经济利益有所贡献。对于独占的企业而言,事实上它有逐年改善的最佳机会,同时也有最大的义务要这么做。那些岌岌可危的公司,惟一想到的事是眼前短期的苟延残喘。
顾客不会发明
顾客的期望常被提到,大家都说要符合顾客的期望。事实上,顾客的期望乃是由你与你的竞争对手所塑造,顾客学得很快。
顾客不会创造出什么。例如,当初没有顾客要求电灯:他们认为瓦斯灯照明的效果已经不错了;而且,最早期电灯的碳丝脆弱又耗电。又例如,当初没有顾客要求照相机,没有顾客要求电报或电话,更没有顾客要求汽车:我们有马,还有什么比它更好?没有顾客要求充气轮胎:这些车胎都是用橡胶做的,想“骑在空气上”似乎很傻;美国第一个充气轮胎并不好用,使用者必须携带橡皮胶、插头和打气筒,同时还要知道如何使用。此外,也没有顾客要求集成电路、袖珍收音机或传真机。
一位受过教育的人,或许明确知道自己的需要,知道自己想买什么,或许也能描述这些需要,让供应商了解。然而聪明的顾客还是会听取供应商的建议,并从中学习。双方应该如同一个系统在一起商议,而不是一方想压过另一方。这是我在本书第一部分所提到管理十四要点中的第四点。我们会在第20章更深入讨论。
同样地,尽管大家并不清楚怎样可以改进教育,甚至不清楚应该如何定义“教育的改进”,但都会要求设施更好的学校。
事实上,顾客只是依据生产者给他的期望而期望,但他们学习很快,会将一项产品与另一项产品相比,将一个来源与另一个来源相比。我们当然不希望有不快乐的顾客,但顾客只是满足远不够。满意的顾客仍然会换另一家购买。为什么不呢?他有可能找到更好的产品。
有忠诚的顾客当然很好,他们会再次光顾,排队等待,并且带朋友来。但就算这些都会发生,单有忠诚的顾客仍不足够。
服务业也是如此,顾客只是接受现有的服务(洗衣、邮递、交通),而不会发明什么。但顾客学习得很快。如果快递业出现隔天送达服务,即使价格是邮资的数倍,顾客也会选择这种新服务。
总之,从来没有顾客要求我们发明计步器,也没有顾客要求计步器的电池可用10年、同时能够储存心跳速度与规律的资讯。这些产品出现的原因?创新。
不创新难免遭淘汰
通过创新而得到一种性能更好的新产品,当然很不错。但是创新源自何处?
汽化器的制造者如今何在?过去每一辆车都至少有一个汽化器。汽车没有汽化器哪能跑?汽化器的制造者年年都在改进质量。它的顾客都快乐而忠诚。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创新。燃油喷射器诞生了,除了汽化器的功能,它还有其他功能。燃油喷射器比汽化器贵得多,但是一经某一车款采用,所有车款都跟进。汽化器出局了,甚至卡车也不再使用它,年复一年,很少人还记得它。
过些时候,燃油喷射器也会被取代。将汽油与空气喷入燃烧室的新方法与新引擎将会诞生,把燃油喷射器淘汰掉。
很少有人会记得真空管,但过去的收音机必须用到真空管。8个真空管的收音机很占空间,9个真空管的收音机效果比8个真空管的好,但是更占空间。真空管的制造商每年都改进性能,并缩小体积。顾客都快乐而忠诚。但是当贝尔电话实验室(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的肖特基(William Shockley)等人,通过对二极体及电晶体的研究而发明了集成电路,先前使用真空管感到快乐的顾客便放弃了真空管,转而追求袖珍收音机。
由这些例子所得到的教训是,我们必须“创新和预测顾客的需求,并且给他们更多”。能创新并且运气好的人,就可占有市场。
以上各种叙述,或许可以用一个问题概括:“我们从事的是哪种行业?”在汽化器的个案中,是否就是制造汽化器?没错。汽化器的制造商制造优良的汽化器,而且愈做愈好。他们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是制造汽化器的行业。然而事实上,如果当初他们把自己的行业视为是将汽油与空气注入燃烧室,或是发明更好的引擎,也许情况会不同。结果,别人发明了燃油喷射器,让汽化器的制造商面临困境。
对于任何经营企业的人来说,一个值得思考的好问题是:“我们到底从事的是哪种行业?”将我们所做的事做好一-生产出好产品,或是好服务——当然是必要的,但是这并不够。我们必须不断地问:“什么产品或服务更能帮助我们的顾客?”我们必须思考未来:我们5年后将做什么?10年后将做什么?
零缺陷还不够
没有缺陷并不一定等于能够建立事业,也不一定能够保持工厂营运(见图18.1),要做的事还很多。例如,在汽车业中,顾客——就是让工厂能维持开门与营运的人——或许对于汽车的性能感兴趣,而且关心的问题不只是加速,也包括在雪地上的表现,在高速下驾驶盘的状况,还有驶过突出路面时的情况。车子在粗石路面上是否会跳起并打滑?空调运作得如何?暖气系统又如何?
顾客也许对造型有兴趣——不仅是汽车的外型,也包括车内的按钮与排档。乘客的舒适也很重要——是否必须把头弯到快要断了才能进出车厢?脚放在哪里手放在哪里?
性能与造型,无论这些字句在顾客的心目中代表什么意思,必须要持续改进,零缺陷并不足够。
我曾经在一个难忘的星期四,花了一整天,听了10个小组所作的10场报告,主题是减少缺陷。听众有150人,都是从事这项工作,他们相当专注地听讲,显得对工作很投入。
图18.1 减少缺陷的努力很成功
但与此同时,对于产品的需求或销售也可能滑落到零。仅注意消除缺陷,并不足以保证未来有工作。零缺陷与失业有可能会同时存在,因此公司有必要在零缺陷之外,采取其他对策。
然而我想他们并不了解,他们的工作或许会相当成功——零缺陷——但公司却在衰退。事实上,除了零缺陷,还要做更多的事,才能保住工作(见图18.2)。
图18.2 管理者改进产品的式样与功能
现在消除缺陷的做法很有效,产品深受市场的欢迎,工作数目增加。
那些减少缺陷的专家,做的工作相当复杂。有些缺陷是彼此相关的,当一个上升,另一个会下降。例如,汽车业者都很熟悉一组相关的问题:
•关好前门要费的力气
•高速行驶时的风声
•雨水
在车门的边上少用一些橡皮,就可以更容易地关上车门,但是雨水会渗进来,同时快速行驶时有风的噪音。如果在车门边多加橡皮,就可阻止雨水进入,也减少噪音,但只有很强壮的人才关得上车门。降低任何一项因素,就会使其他因素到达令人不可忍受的地步。问题是该如何达到平衡,让这3项因素都在可忍受的程度以内。
提高质量不简单
一般人对质量都很感兴趣。假如我们以下面的问题进行全民调查:
你赞成提高质量吗? □是 □否
我深信,绝大多数人都会赞成提高质量。同时,很不幸地,几乎大部分人都有一套达到的方法。只要看一下读者的反映信、演讲、书籍就可得知。提高质量似乎如此简单。以下就是其中一些答案,每个都不完整,还有一些更会有负面效果:
•自动化
•新机器
•更多电脑
•辅助机组
•埋头苦干
•全力以赴
•考绩制度;年度考核
•权责分明
•目标管理(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
•成果导向管理(MBR,managemen tby result)
•将员工、小组、部门、销售员排序;奖励居前者,处罚殿后者。
•加强统计质管(SQC,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
•加强检验
•设立质管部门
•指派专人担任质量的副总裁
•奖金制度
•工作标准(配额、时间标准)
•零缺陷
•符合规格
•激励员工
经过下面说明之后,我们将可以明显看出上述各项建议的谬误之处,它们都是管理者推卸责任的说词。
某家公司认为多投资才能创造未来,因此大幅投资了400亿美元于新机器和自动化。结果是:麻烦不断、产能过大、成本高、质量低。如果要为这家公司的管理者辩护,必定是说他们对未来很有信心。
这一金额够不够让公司流血致死呢?400亿美元,即使以年利5%计算,利息就已经高达20亿美元,也就是每天超过500万美元,不分周日与假期、雨天或晴天。这项投资如果合理的话,那么利润必须远超出每年20亿美元。
在参观我担任顾问的公司期间,我发现过多自动化与过多的新机器,乃是低质量与高成本的源头,也导致很多公司破产;就算能符合预定目的而运作,实际产能却超出需要产能的一倍。有些则是流程设计不良,诸如:制造→检验、制造→检验、制造→检验、……,一再重复,其实检验并非最经济的程序(参阅第15章)。此外,检验仪器所带来的困扰,通常也比制造设备所带来的麻烦要多。
质管责任不容推诿
公司的总经理将质量交付到工厂各经理的手中,结果往往变得很尴尬——可以想像得到,质量下降了。工厂经理也很无奈,因为他并没有参与产品的设计。他只能设法做分内的事,达到他的目标配额,符合各项规格,做些“灭火”工作。
当然我们并不希望不符合规格,但是符合规格还不足够。正如我们先前所见,零缺陷并不够好。装配线的各部分必须要像一个系统般运作。某家公司的总经理曾在一本刊物中写道:
“本公司的员工为他们所生产的产品以及产品质量负责。”
他们才没有呢,这些员工只能设法做分内的工作。其实写这篇文章的人,也就是这位总经理,才是必须为质量负责的人。
另外一家公司的管理者向每位员工宣布:
“我们的顾客期望质量。产品质量是生产工人的基本责任,他们必须正确制造,并与检验员分担责任。”
我只能以言不及义来形容。
同样地,生产工人并不能为产品或质量负责。他们只是努力尽自己的职责。此外,责任由生产工人和检验员分担,必然会造成错误以及困扰。我们在后文将会进一步讨论分担责任的弊病。产品质量是管理者的责任,而且应与顾客共同合作。
上述例子的管理者,都是把自己的责任推诿给一些对质量或创新使不上力的员工。
再举另外一例,一群管理顾问的广告词如下:
“电脑化的质量资讯系统,可提供高科技与有效决策之间的重要联系。”
我倒希望管理真的这样简单。
质量必须由高层管理者决定,不可能授权他人。此外,上述那些说词也欠缺我所称的渊博知识这项要素。知识是无可替代的,只靠埋头苦干、全力以赴,或是竭智尽心,并不能创造出质量或市场。管理必须转型(tramfonnation)——学习并应用渊博知识。我将在第4章介绍渊博知识体系的纲要。
高层管理者该为质量负责
我发现管理者和工人都深切地关心未来,关心工作是否保得住?我曾与某家大型制造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数次接触,发现他们都认为,只要生产工人都在岗位上认真生产,大家的工作就保得住。我问他们:“你们听过某某工厂倒闭了吧?它为什么会倒闭?该不是技术不良吧?”不是的。
该工厂被公认为是效率、沟通的楷模,与供应商关系良好,经常被媒体报导,而且技术一流。为什么它竟然会倒闭?答案是:产品已经没有市场。管理者的职责,就是能高瞻远瞩地预测,及时改变产品而维持工厂营运。
银行为何倒闭?是因为出纳员的柜台服务差劲、银行表单错误、贷款的利息计算错误吗?没这回事。即使这些工作都是零缺陷,银行照样会倒。该谁负责?当然是管理者,还有他们的呆账。
质量源自何处?答案是,高层管理者。公司产品的质量,不可能高于高层管理者所设定的质量水准。
创造并确保工作机会,完全取决于管理者是否有远见,能否设计出足以吸引顾客、建立市场的产品和服务;同时能够时时领先顾客,改正产品和服务。
位于孟菲斯(Memphis)附近的圣心联盟(Sacred Heart League),设定了一项目标,就是要为田纳西州四郡的贫困儿童提供医疗照顾和食物。为了筹得所需款项,该联盟向邮寄名单上所列的人士募款。募款相关的流程可用图18.3表示。
图18.3 圣心联盟为募款所采取步骤的流程图
图18.4 将图18.3重新绘制成的配置流程图
你该如何评估这项运作的质量?一项重要的指标是以所募得的总金额减去0~7阶段所花费的成本。
这项质量指标的根源是什么?
答案是:信对内传达的募款信息。谁决定这项信息的内容?鲍勃先生,也就是圣心联盟的主持人。
信纸的折叠可能完美无缺,信封上的地址可能都没有错误,邮政系统也无懈可击。但结果募到的经费还是可能不够支付成本,那么圣心联盟这项任务只有解散一途。募款的成效有赖于所传达的信息。只有完善的运作,并不足以达到募款的目的。
图18.3的流程图,列出圣心联盟的运作过程,如果学过一点流程图的设计,不难重新绘制出如图18.4的配置流程图(deployment flowchart)。
另外一项质量指标,是该联盟如何利用所募得的款项。但如果成本超出募款所得,这项指标将无从衡量。我们在后面还会提到,大多数管理活动的效益是无从衡量的。例如,训练的效益无法衡量,虽然训练成本会显示在账单上,但是效益则不会。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花钱进行训练?答案是:我们相信未来的获益会超过成本。换言之,管理是根据理论、根据预测,而不是根据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