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质管到管理

    戴明认为,产品质量是一种“以最经济的手段,制造出市场最有用的产品”的手段。他不停地灌输日本人“质量散布在生产系统的所有层面”的观念,更指出质量不良的责任,有85%以上可归咎管理不当,因此高层应与操作员一起学习质量的概念,运用统计技术。

    戴明将生产过程变异分成“特殊原因”(special cause)和“共同原因”(common cause)两大类。前者在本质上属局部性的,来源可能是特定的一群操作员、特定的机器或特定的局部环境等,这些特殊原因可以由操作员或主管采取行动解决。如果特殊原因未能消除,则过程仍未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未来所生产的质量会如何将无法预测。但共同原因则是系统或制度上发生的缺失,仅能由管理者采取行动,才有可能矫正过来。这种分法可突显质量与管理者责任之间的关联性,促使质量问题由技术层次提升为管理问题。所以他认为,工人是在“系统中”工作,管理阶层则在“系统上”运作。

    他更强调,质管制度的施行应采取“强硬”手段,要求普遍性的接受,彻底改变员工的行为与认知。这几点观念不但成为日本质管制度的基本精神,也影响了往后其他质管大师的思想。

    戴明的思想,在70年代之前偏向技术性的统计质管理论,到了80年代,逐渐转为专注于管理方面。他在1982年所出版的《质量、生产力与竞争地位》一书中,明白指出美国工业界在国际市扬竞争节节挫败,主因在于企业高层经营者不谙经营之道。他们未能为未来而计划,未能及早看出问题,导致人力、物力、机器及时间的浪费。这些浪费都会提高制造者的成本,使得购买者必须支付较高的价格。消费者并不愿意长期承担这种浪费,因此美国货市场占有率降低,更导致失业等社会问题。

    戴明博士曾对质量与生产力提出他的看法。他认为,提高质量就能降低因重工而支出的成本,并能及时交货,减少错误或延迟意外阻挠,缩短前置时间,增加机器与材料使用效率,进而提高生产力,以更佳的质量与更低的价格擭取市场,使企业持续经营,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保持员工更高的士气。他对美国企业在国际市扬的失利更是痛心,希望能以“渊博知识体系”让美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扬眉吐气。据说戴明对于不愿意听他的意见的企业管理者,往往面有愠色,甚至不客气地说:“你大可不必如此做,没人强迫你(贵公司)生存下去(You donot have to do this; survival is not compulsory.)。”其实他是色厉心慈,讲这些话的时候,往往是出自“恨铁不成钢”的焦虑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