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红珠实验

    巧合与因果不可混为一谈。

    ——蓝内(Gipsie Ranney)

    本章目的 本章向读者展示红珠实验操作的整个过程,并总结出14条启示,供读者省思和了解自己的公司和手头的工作。

    在我的研讨会中,有一项红珠实验,由我担任主管的角色。由于要费好几个月才能训练出足以胜任这项工作的主管,所以由我自己来扮演这个角色。实验中的其他角色,由观众中的自愿者担任。

    所需材料(图24.1)

    第24章 红珠实验 - 图1

    图24.1 珠子与勺子

    •4000粒木珠,直径约3毫米,其中800粒为红色,3200粒为白色。

    •一把有50个孔的勺子,可盛50粒木珠(代表工作量)。

    •两个长方形容器,其中一个可以放入另一个之内(以节省空间)。在我的材料中,珠子(放在一塑料袋内)以及一个勺子可以放入小容器;小容器又可以放在大容器中。容器尺寸如下:

    大容器:20厘米x16厘米x8厘米

    小容器:19厘米x13.5厘米x6厘米

    进料(4000粒红白混合的珠子)是以上述大容器装着送达公司。

    实验程序

    根据主管说明,公司计划扩厂,以满足新顾客的需求。新顾客要的是白珠,而不接受红珠,然而进料中却混合有红珠(白珠与红珠混合)。

    扩厂需要雇用10位新员工,其中包括:

    •6位工人,雇用条件是必须工作努力,教育程度不限,不一定有倒珠子的工作经验。

    •2位检验员,能区分红珠和白珠,以及能够计数至20即可,免经验。

    •1位检验长,资格同上。

    •1位记录员,写字工整,擅长加法和除法,反应灵活。

    6位自愿担任工人的研讨会学员,走到台上,站在右边。

    自愿担任检验员与检验长的人士走到台上,站在左边,检验长站在一号与二号两位检验员的中间。

    记录员也是来自观众席,站在讲台上。主管向她说明目前暂时没事可做,但薪水照领。

    主管向工作人员说明,他们必须参加3天实习,以学习工作。在实习期间,他们可以提问题,一旦开始生产,就不得再提问题,也不得评论,而只能埋头做事。

    我们的程序非常严格,不得随意变动,因而在绩效上不致有变异。

    记录员将工人、检验员以及自己的姓名记下。记录表以幻灯片放映在银幕上,让在座每位观众都可看见。

    主管向工人解说,他们能否保住职位完全视个人的绩效而定,解雇没有什么正式的程序,被免职者只需走下讲台结算自己的工资,台下还有成百合格的人可以替代他。

    工作标准如下:每位工人每天取出50粒珠子;两位检验员分别独立计算其中含有多少粒红珠,并登记在纸上,彼此不得看对方记录。

    实验开始

    步骤1:混合进料。将珠子搅匀,并倒入小容器内。做法是握住大容器的宽边,将珠子由大容器边角斜倒出,不必振摇。然后再以同样的方法,将珠子由小容器倒回大容器。

    步骤2:“产出”珠子。使用有50个孔的勺子取出珠子。握住勺子的长柄,把勺子插入大容器内搅拌,然后把勺子以倾斜44度的方式抽出,每个孔内都要有珠子。

    步骤3:检验。工人将“成果”带给一号检验员,由他来检视“成果”,并默默地登记其中红珠的数目。然后工人再将“成果”带至二号检验员处,他也同样默默地登记红珠的数目。接着由检验长比较两人的记录,如果数目不同,则必然有错;如果相同,仍然有可能两人同时数错。最后的数目以检验长的估计为准,他会大声宣布红珠数目,然后说“退下”。

    步骤4:记录结果。记录员在实习阶段,并不需要做记录。一旦进入正式生产,当检验长宣布结果后,她就要把红珠数目显示在银幕上。在场的每一位观众也可以自己做记录,以备往后绘制控制图之用。

    主管请员工注意我们的口号和海报(图24.2),这些对他们的生产会有帮助。

    实验结果

    第一天 第一天的结果让主管很失望(参见图24.3)。他提醒工人,他们的工作是生产白珠而非红珠,他在一开始就已经讲清楚了。

    我们这里实施绩效制度,要奖励绩效良好的人。显然大卫值得加薪奖励,因为他只产出4粒红珠,他是最佳工人。大家看一下提姆,他的绩效最差,有14粒红珠。

    于是主管宣布管理者限定的目标数——每个人每天不得产出3粒以上的红珠。

    第二天 第二天的结果又一次让主管失望,比前一天更糟。管理者也在注意这些记录,成本已超过利润了。主管说:“我在一开始就已经解释过,你们的饭碗要靠你们的绩效。可是你们的绩效一塌糊涂。看看这些数字,如果大卫昨天能够只生产4粒红珠,其他人也应该做得到。”

    第24章 红珠实验 - 图2

    第24章 红珠实验 - 图3

    图24.2 激励员工的标语

    主管搞糊涂了,我们的程序很严谨,为什么仍然有变异存在?

    大家看一看大卫,那位接受加薪的人。他一定是让加薪乐昏头了,因而他变得十分疏忽大意,第二天竟然有11粒红珠。

    显然拉瑞开始认真工作,由昨天的12粒红珠进步到今天的7粒,值得加薪奖励,是今天的最佳工人。

    第三天 海报与布告都在宣示,第三天是公司的“零缺陷日”,有乐队演奏,在公司旗旁升起国旗,前一天晚上并举行了一场狂欢晚会。

    但这一天的成果让主管十分沮丧失望,在零缺陷日的表现仍然没有任何起色。

    主管提醒工人,管理人员在看着数字,成本已超过利润。管理者贴出公告:如果第四天没有大幅改进,公司准备要关闭工厂。你们的饭碗要靠你们自己的表现,一开始就告诉过你们了。

    第四天 这一天的成果仍然没有改进,主管再次失望。但是他也带来了一项好消息,上级主管中有人提出一个很棒的建议,决定保留3位绩效最好的工人,让工厂继续营运。想想看,太棒了!这是出自我们管理者的构想。一直以来这是管理者最了不起的贡献,我相信你们必定以它们为荣。

    3位表现最佳者为史高、史宾以及拉瑞。他们每天上两个班次以补足产量。其他3位去领工资,不必再来。他们已经全力以赴,我们对他们深表谢意。

    第五天 第五天开始了。结果并不如想像的好,主管与管理阶层同感失望。主管宣布,管理阶层决定要关厂,因为雇用最佳工人的构想,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绩效。

    第24章 红珠实验 - 图4

    图24.3 1991年1月16日所举办质量提高研讨会中所产生实验数据;控制界限的计算;实验结果绘于上图(右方);控制图的解说,与上次(1990年11月14日在纳什维尔)结果的比较。

    谁是最佳工人

    雇用最佳的工人,让工厂继续营运的绝妙构想,到底出了什么差错?

    管理者的期望,是要找出能在未来表现最佳的工人。3位工人在过去表现最佳,他们在竞赛中获胜,但这只是过去的表现。他们留下来工作,表现却令人失望,也让管理者的希望破灭了。事实上他们能在未来表现良好的概率,并不比其他3位工人来得高。在6位工人中,必然有3位是前三名,但过去最佳的3位,在未来同样表现良好的机会并没有更高。

    管理者的职责并非从事竞赛,管理是一种预测。

    一位志愿者在做完红珠实验后,对我说了一些颇具启发性的想法。我拜托她把这些想法写下来,她照做了。以下就是她的来信:

    “担任过红珠实验的志愿者后,我学到比统计理论更多的东西。我当时虽然知道系统不容许我达到目标,但是我还是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到,我也希望如此。我非常卖力去做。我感到有责任,其他人依赖我。我的逻辑和情感发生冲突,我为此深感气馁。逻辑说绝对不可能成功,情感则说只要尝试就可能成功。

    事过境迁后,我思考着自己的工作状况。到底有多少时候,人们是处于自己无法掌握、却试图全力以赴的状况?他们确实全力以赴。过了一阵子,他们的动力、关怀、期望,又会有什么改变?某些人会变得冷漠,撒手不管。幸好还有很多人,只要有贡献的机会与方法,还是会坚持下去。”

    什么是相同的过程

    思考下面的问题,可以帮助你更了解“过程”的意义。“所谓持续相同的过程,究竟是什么意思?”答案如下:

    它是指相同的珠子。如果改换珠子,结果就会不同。

    它是指相同的勺子。如果改换勺子,结果就会不同。

    它是指相同的程序,这表示是相同的主管。主管不同将会产生相当不同的结果。

    关于改换勺子,我们不妨看一下数字。我在这些年来一共用过4把勺子,暂且称之为一、二、三、四。一号勺子是于1942年用铝制成的。二号勺子比较小,便于携带。三号勺子是用苹果木制的,很漂亮但稍嫌粗大。四号勺子是用白色尼龙做的。经过长时期实验的累积平均,4把勺子所得到的平均红珠数,分别是7.3个、9.6个、9.2个与9.4个。

    这些勺子所得到的结果差异颇大。就像有人付钱买的是杂质含量9.2%的煤,结果收到的却含杂质9.6%,他一定会怀疑出了什么问题。

    不论用哪一把勺子,没有人能预测红珠的平均值。图24.4是53次实验中红珠的分布情形。其中有一次实验出现20粒红珠,比实验的管制上限超出一粒。基于我对这项过程的透彻了解,我判断那是一个“假信息”,而不是表示有什么特殊原因。

    第24章 红珠实验 - 图5

    图24.4 截至1992年6月11日,53次实验中红珠的出现频率

    修正抽样方法

    我们不能以进料中红珠的比率,作为预测产出中红珠比率的基础。因为工人取出的木珠,并不是由原料中随机抽出,而是由机械抽样而得出。

    日本工程师参加过我在1950年和1951年的八天研讨会后,开始怀疑当时由一船矿砂中抽样取得铁砂的方法。抽出的铁砂样本会交给化学家进行化验,以推定其中含铁量比率。他们要知道的是,整船的铁砂究竟值多少钱?

    当时取得样本的方式,是从一船铁砂的最表层取出数铲作为样本。日本科技联盟大宗物资抽样委员会的主任石川馨博士发现,在红珠实验产出红珠所占的比率,与进料中红珠所占的比率并不相同,他因此开始钻研日本所进口铁砂、煤、铜矿以及其他原料的抽样方式。该委员会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一些结果如表24.1所示。请注意它的日期是1955年,也就是在我1950年夏天第一次辅导日本工程师之后的5年。

    日本工程师想出一套搜集样本的新方法。当输送带把铁砂由船上卸下至炼钢炉或堆放的时候,随机停止输送带而取样。如此一来,整船铁砂的每一颗粒,都有被选取为样本的机会。如果用旧方法,则只有表层的铁砂才可能成为样本。

    读者可能会比较偏好新方法,并不是因为由此所得到的含铁量比用旧方法得到的低,而是基于工程上的考虑。新方法显示,等级A的登根矿场以及等级D的萨玛矿场的含铁量都降低约10%,其他两种铁砂的含铁量则降低2%,这种差异值得注意。

    这个委员会的方法经过持续修正,已经成为大宗物资抽样的国际标准。

    表24.1 由新旧两种抽样法所得含铁量百分比,1995年12月22日

    矿产地 等级 旧法 新法 差异
    登根 A 59,95 55.33 4.62
    拉纳 B C 56.60 59.25 55.30 58.06 1.30 1.19
    萨玛 D 55.55 50,42 5.13

    红珠实验的启示摘要

    1.本实验其实是一个稳定的系统。在系统维持不变的情况下,工人产出的水准及其变异是可预测的;事实上成本也是可预测的。

    2.所有的变异——包含工人之间产出红珠数量的差异,以及每位工人每日产出红珠数量的变异——均完全来自过程本身。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哪一位工人比其他工人更高明。

    3.工人的产出(白珠),显示为统计控制状态,也就是稳定状态(参见图24.3)。工人们已经全力以赴,在现有状况下,不可能有更好的表现。

    4.我们从中学到,为什么在考绩制度或员工评鉴中,将人员、团队、销售人员、工厂、部门排序,是错误并且打击士气的做法。因为员工的表现完全与努力与否无关,所谓排序,实际上是取决于过程在人员身上的作用。

    5.我们学到,以绩效决定给付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工人的绩效如此低落,以至失去工作,完全是受到工作过程的左右。

    6.主管给工人加薪或处罚,当做是对他们表现的奖励与惩罚。实际上他奖励与惩罚的是过程的表现,而不是工人的表现。

    7.这个实验展示了拙劣的管理。由于程序僵化,工人根本没有机会提供改善的建议。难怪工厂会倒闭,工人会失业。

    8.每个人在工作上都有责任去尝试改进系统,以提高自己与他人的绩效。红珠实验的工人是过程的牺牲品。在主管的规定下,他们无从改进绩效(例如以白珠替换红珠,或者以第二勺替换第一勺,都被严格禁止)。

    9.管理者在没有任何基础之下,事先已经固定了白珠的价格。

    10.检验员彼此独立。这是正确的做法。检验员的结果一致(除了极少例外),显示检验系统是可靠的。如果检验员是共同算出红珠的数目,我们就无法说有检验系统存在,而只能说他们会提供数字。

    11.如果管理者能与珠子的供应商协商,降低进料中红珠的比率,将是美事一桩。

    12.即使事先已经知道红珠在进料中所占比率(20%),对于预测产出中红珠占多少比率,并没有任何帮助。因为工人并不是随机抽出珠子,而是用一种机械的方式抽样。机械抽样不能告诉我们所抽中那批样本的内涵(参阅第11章)。不过,一批又一批抽出的红珠数,会构成一个随机过程,也就是只有共同原因或机遇原因(chance cause)的变异。

    13.管理者认定,过去表现最佳的3位工人,在将来也会有最佳的表现,这项假设并没有任何理论依据。3位工人赢得竞赛已是过去的事,并不足以保证他们在未来有好的表现。管理是预测,而不是从事竞赛。

    14.主管是系统的产物。换句话说,他的思考方式显然是与管理者的哲学一致。管理者交给他的职责是只要生产出白珠,而他的报酬依赖工人的产出。

    通过本章的说明,读者或许可以利用红珠实验的启示,来省思及了解自己的公司以及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