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为什么要网站解构
网站的用户体验设计需要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结合,但网站的用户体验设计在国内发展不过几年的时间,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的局限性。目前业界最通用的就是Nielsen(尼尔森)可用性原则,包括系统状态可见性、系统与真实世界的关联性、预防错误等[1]。这些原则虽然简洁通用,但每个原则在软件、网站等不同载体上的适用性以及各原则的权重也不一样,往往只能对设计师起到方向性的指导,很难落实到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其他ISO等工效学原则也存在同样的通病。
与此同时,网站自身也很少形成具体可实施的、适合自己网站特色的设计规范,往往更多依赖于交互设计师和视觉设计师的感性设计,也就是依赖于设计师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设计经验,不够规范。交互设计倡导的就是“It depends”的精神,没有最完美的设计,只有最合适的设计。因此交互设计时,需要理性地从用户的使用习惯、喜好、期望等角度,结合之前的设计、研究结果,选择最适合网站自身特色的交互方式。如果没有设计规范或者相关的设计、研究结果,设计师往往需要不断地尝试、借鉴和摸索,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对网站进行设计或者改进。
另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很多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比交互设计师来得强势,没有规范[2]、没有充足依据的设计方案,很难说服产品经理采纳您所推荐的设计,因为这很可能会增加开发人员的工作量。而且没有规范的约束,网站设计的统一性和最优化也很难得到保障。总的来说,交互设计无章可循是困扰很多交互设计师、产品经理的问题,这也是目前交互设计亟待解决的问题(当然,现在很多网站已经通过数据分析、可用性测试、深度访谈等方法获取相关依据来改进网站设计)。
因此本书希望从一个新的角度,将网站整体分解为相对独立的元素或者模块进行分析。因为不管是前沿的研究结果,还是成熟的设计方案,都是以网站中具体某一元素为对象,而正是这些基础元素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站,这也就是最初对网站进行解构[3]的想法的来源。
针对每个元素或者模块,我们将结合国内外前沿的研究结论和知名网站较为成熟的设计方案的分析对比,从中找出交互设计中的一些理性规律,包括设计要点,不同设计方案之间的优缺点等。设计师可以更加理性地根据网站自身的特点和需求,选择最优的方式,也为说服产品经理等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对于全新的网站设计,您可以跟着本书的思路,先从整体上确定网站布局和配色方案,然后将网站所需元素进行解构,仔细斟酌每一个细节的设计,然后再从整体的角度来检验每个细节是否符合全局的需要,而后进行局部的调整。
对于已有网站进行改进设计,你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元素进行分析,找到最适合改进当前网站的交互方式。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改进各元素或者模块的设计,最好通过可用性测试或专家评估等方法先从全局的角度发现问题所在。
[1]具体参见Nielsen《可用性工程》一书(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书号:ISBN 978-7-111-14792-3)。
[2]软件业的设计规范相对成熟,如微软、SUN等公司均已形成相应的设计规范,在网站设计中也可以参考。
[3]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的雅克・德里达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人文研究中心组织的学术会议上的讲演中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