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个人魅力孰重
当时我正潜心研究自1776年以来美国所有讨论成功因素的文献。我阅读或浏览过的论著不下数百,论题遍及自我完善、大众心理学以及自我帮助等等。对于爱好自由民主的美国人民所公认的赢得成功的种种关键因素,已算得上了如指掌。
从这200年来的作品中,我注意到一个令人诧异的趋势。前150年的论著强调“品德(Character Ethic)”为成功之本——如诚信、谦虚、忠诚、节欲、勇气、公正、耐心、勤勉、朴素和一些称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自传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它主要描述一个人如何努力进行品德修养。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人们对成功的基本观念改变了。由重视“品德”转而强调“个人魅力(Personality Ethic)”,即认为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以及长袖善舞的圆熟技巧。这种思潮朝两大方向发展:一是着重人际关系与公关技巧;二是鼓吹积极进取的心态。由此衍生的行为和习惯,有些的确是金科玉律,例如“态度决定成败”、“微笑比皱眉更能赢得朋友”以及“有志者事竟成”等等。但另一些却显然是玩弄手段,甚至是欺骗性的。例如运用技巧赢得好感,假装对他人感兴趣以套取情报,或虚张声势,甚至以威胁手段达到目的。
因此,近50年来讨论成功术的著作都很肤浅,谈的都是如何树立社会形象的技巧和如何成功的捷径。但这种用“阿斯匹林”和“创可贴”来治疗心灵痛苦的方法,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而不治本。有时似乎取得了暂时的效果,但是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解决,不时又会重新浮现。
我终于了解,过去我与桑德拉潜意识里都受到这种速成观念的影响,才会对儿子采取上述做法。在我们心目中,这个孩子有失颜面,我们重视成为模范父母,维持良好形象,更甚于对孩子的关切,这种心态也影响到了对孩子的看法。的确,在看待与处理这个问题时,我们偏重许多其他因素,反而忽略了孩子的幸福与快乐。
一方面,因为好面子,我们给予孩子的不是无条件的关爱,造成了他自我评价的低落。所以我们决定从自身下功夫,不再讲究技巧,而是着重调整内心的真正动机和对孩子的看法。我们不再设法改变他,转而从客观的角度去发现和了解他的特色、个性与价值。
另一方面,我们也自觉地改变了自己的动机,培育了内在的安全感,不再用孩子的表现来判断自己的价值。
一旦摆脱了过去对孩子的看法,培育了基于价值观的动机,我们顿时感到一种新气象——不必再拿孩子与旁人比较,不必把固定的社会模式强加在他身上,这样反而能够平心静气地欣赏他的优点。我们相信他有能力应付人生的种种挑战,也就不急于保护他免受外界的嘲笑。
可是孩子已习惯于接受保护,因此一开始表现得相当畏缩。他向我们求援,但我们只是认真聆听,不一定如他预期地回应。这无形中传达了一个信息:“父母不用保护你,你没问题!”
几个月过去了,他渐渐有了信心,也开始肯定自我价值,终于以自己的速度与步调发挥出了潜能。不论在学业、运动场还是社交场合上,以一般社会标准来衡量,他的表现都是相当杰出的。这一切都发生在转念之间,远远超过了所谓的自然发展速度。后来他还当选学生社团领导、州运动员,门门成绩优秀。另外,他还锻炼出了坦诚、热心的性格,走到哪儿都能与人融洽相处。
我和桑德拉都相信,这个孩子“出人头地”的成就中,自动自发因素的作用要多于外在影响。这是前所未有的经验,对我们教育子女以及扮演其他角色很有启发作用,也使我们体验到凭借品德和个人魅力成功的天壤之别。赞美诗中唱得好:努力探寻你自己的心灵吧,因为生活源自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