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种最好
如果赢要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代价,以至于得不偿失,那么还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好。
有些情况并非如此。比如说,当你的孩子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对你来说,拯救孩子高于一切,自然无暇顾及他人。
因此,最好的选择必须依情况而定,关键是认清形势,不要教条地把某一种模式应用于每一种情况。
实际上,多数情况都只是相互依赖的大环境的一部分,于是只有双赢模式才是唯一可行的。
输/赢和赢/输模式不合适,因为一方赢了,对方的态度、情感和双方之间的关系一定会受到影响。举例来说,我是你们公司的供应商,虽然在某次谈判中处处占上风,事事得所愿,但是此后,你还会再来光顾我吗?因此,从长远观点看,这两种模式的结果必定是两败俱伤。
如果我只想独善其身,对你毫不理会,那就根本无法建立起合作互助的关系。
长远来看,不是双赢,就一定是两败俱伤,所以我们才说,只有双赢才是在相互依赖环境中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
我有一个客户,是一家大型连锁商店的总裁。他说:“双赢的观念的确不错,可惜太理想化。商场现实无情,不与人争,只有被淘汰。”
我说:“那好,难道让你盈利,让顾客吃亏就现实了吗?”
“当然不行!那样我会失去所有的顾客。”他回答。
“那让你做赔本生意现实吗?”
“也不是,无利可图还叫什么生意?”
我们考虑了各种选择,结果只有双赢才是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
最后他承认:“也许同顾客的关系的确如此,但和供货商的关系就不一样了。”
我提醒他:“对供应商来说,你不就是顾客吗?道理不一样吗?”
他说:“最近我们在同商场的经营者和业主洽谈新租约的时候,就是以双赢为目的的。我们开诚布公,有理有节,可他们却理解为软弱可欺,把我们当成冤大头,让我们无利可图。”
“可你们为什么要选择输/赢模式呢?”我问。
“没有啊,我们是想要双赢的。”
“可你刚才说,他们让你们无利可图。”
“就是这样。”
“换句话说,你们输了。”
“是的。”
“他们赢了。”
“嗯。”
“那这不是输/赢模式是什么?”
当意识到他所谓的双赢实质上是输/赢模式时,他很震惊。我们对这种模式的长期效应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平静的关系下面涌动着的是压抑的情感,被践踏的价值和隐藏的怨恨,最终将导致两败俱伤。
如果他真的抱着双赢的态度,就会多与业主交流,听取意见,并有勇气表达自己的观点,直到结果让双方都满意。这“第三条道路”的解决方法所产生的协同效应可能会让双方都大吃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