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型授权

责任型授权的关注重点是最终的结果。它给人们自由,允许自行选择做事的具体方法,并为最终的结果负责。起初,这种授权方式费时又费力,但却十分值得。通过责任型授权,可将杠杆的支点向右移动,提高杠杆的作用。

这种授权类型要求双方就以下五个方面达成清晰、坦诚的共识,并做出承诺。

预期成果 双方都要明确并且完全理解最终想要的结果。要以“结果”,而不是以“方法”为中心。要投入时间,有耐心,详细地描述最终的结果。具体的日程,明确截止期限。

指导方针 确认适用的评估标准,避免成为指令型授权,但是一定要有明确的限制性规定。不加约束的放任,其最终结果只能是扼杀人们的能动性,让人们回到初级的指令型要求上:“告诉我你想要我做什么,我照做就是了”。

事先告知对方可能出现的难题与障碍,避免无谓的摸索,但是不要告诉他们要做什么。要让他们自己为最后的结果负责,明确指导方针,然后放手让他们去做。

可用资源 告诉他们可以使用哪些人力、财务、技术或者组织资源来取得所预期的成果。

责任归属 制定业绩标准,并用这些标准来评估他们的成果。制订具体的时间表,说明何时提交业绩报告,何时进行评估。

明确奖惩 明确地告诉他们评估可能导致的结果,好的和不好的后果都要告诉他们。其具体内容应该包括财务奖励、精神奖励、职务调整以及该项工作对其所在组织的使命的影响。

仍以我家为例来说明。有一年,我们开家庭会议,讨论共同的生活目标以及工作分配。会议结果不问可知,因为孩子还小,我与妻子分担了大部分工作。当时年仅7岁的史蒂芬已相当懂事,自愿负责照顾庭院,于是我认真指导他如何做个好园丁。

我指着邻居的院子对他说:“这就是我们希望的院子——绿油油而又整洁。除了上油漆以外,你可以自己想办法使院中充满绿意,用水桶、水管或喷壶浇水都行。”

又为了把我所期望的整洁程度具体化,我俩当场清理了半边的院子,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经过两星期的训练,史蒂芬终于完全接下了这个任务。我们协议一切由他作主,我只在有空时从旁协助。此外,每周两次,他必须带我巡视整个院子,说明工作成果,并自行判断表现成绩。

当时并未谈到零用钱的问题,不过我很乐意付这笔钱。我想,7岁大的孩子应该已有责任感,足以负担这个任务。

那一天是星期六,一连过了3天,史蒂芬毫无动静。星期六才做的决定,我不奢望他立即行动,星期天也不是工作日,可是星期一他依然故我。到星期二,我已经有些按捺不住。不幸的是,下班之后,院内脏乱依旧,史蒂芬却在对街的公园里嬉戏。

我感到极度失望,忍不住想要唤他过来整理院子。这么做可收立竿见影之效,却会给孩子推卸责任的借口。于是我勉为其难忍耐到晚餐用毕,才对他说:“照前几天的约定,你现在带我到院子里,看看工作成绩,好不好?”

才出门他就低下头,过不多久更抽噎地哭起来。

“爸,这好难哟?”

很难?我心里想:你根本什么都没做。不过我也明白,难的是自动自发,于是我说:“需不需要我帮忙呢?”

“你肯吗?爸!”

“我答应过什么?”

“你说有空的时候会帮我。”

“现在我就有空。”

他跑进屋去拿来两个大袋子,一人一个,然后指着一堆垃圾说:“请把那些捡起来好不好?”

我乐于从命,因为他已开始负起照顾这片园地的责任。

那年暑假我总共又帮了两三次忙,之后他就完全独立作业,悉心照顾一切。甚至哥哥姐姐乱丢纸屑,立刻就会受到指责。他做得比我还好。

信任是促使人进步的最大动力,因为信任能够让人们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但这需要时间和耐心,而且还有可能需要对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让他们拥有符合这种信任水平的能力。

我坚信,只要方法得当,这种责任型授权绝对能够让双方都受益,并且最终能够使善于分配工作的人用很少的时间做成很多事情。

比起孩子来,你当然更有能力迅速把一间房子收拾得干净整齐,但是问题的关键是你想要授权孩子做这件事情。而这就需要时间。你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对孩子进行培训,但是你最终会发现这样做是绝对值得的。

这是一种关于授权的全新思维定式,它改变了人际关系的性质:因为分得工作的人成为自己的老板,受自己内心良知的指引,努力兑现自己的诺言,达到既定的目标。同时,这种方法还能释放其创造能力,激励他在正确原则的基础上尽一切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授权的大原则不变,权限却因人而异。对不够成熟的人,目标不必订得太高,指示要详尽,并且充分提供资源;监督考核则较频繁,奖惩也更直接。对成熟的人,可分配挑战性高的任务,精简指示,减少监督考核的次数,考评标准则较为抽象。

成功的授权也许是有效管理的最好体现,因为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组织,有效授权都是发展成长的最基本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