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有技巧还不够

从教育儿子的经验、对人们认知过程的研究以及成功论著的阅读中,我顿悟了品德的强大影响力,也认清了自己从小所学并且深植于心的价值观,其实与现在流行的追求捷径的速成哲学相去甚远,而这种差异经常被有意地忽略。多年来我一直向他人传授七个习惯,自信十分有效,却总是发现这些知识与流行的思潮不同甚至相逆,现在终于对个中原因有了深一层的领会。

我并非暗示个人魅力论所强调的因素不具效用,比如个人成长、沟通技巧方面的训练,积极思维和影响力方面的教育等,有时确实是成功的要素,但只居于次要,而非主要地位。或许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施展个人能力时,太过注重造就自己,却忽略了前人基础的支撑;也或许我们习惯坐享其成,遗忘了耕耘的必要。

即使我可以玩弄手段使他人投我所好,为我卖力,因我发奋,和我“惺惺相惜”,然而一旦我品德有缺陷——比如言不由衷、虚情假意,就无法获得长远的成功。因为言不由衷难免遭人怀疑,任何行事都会被视为别有用心,就算所谓的人际关系技巧也无济于事。任凭你巧舌如簧,动机纯良,只要没有或者缺乏信任感,就不要说什么永久的成功。只有心存善念,才能赋予人际关系技巧以生命。

只重技巧就仿佛考前临时抱佛脚,纵使有时顺利过关,甚至成绩还不错,但没有日积月累的付出,绝对无法学得精通。

试想如果耕种也临时抱佛脚会有多荒谬。春天忘了播种,夏天忙着享乐,秋天能收获什么呢?耕种是一个自然体系,必须付出代价,一步一步完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捷径可循。

人类行为和人际关系也是基于收获法则的自然系统。在暂时性的人际交往中,你或许能摸清并操控“人造”法则,按“规矩”办事,暂时蒙混过关;你也可以凭借个人魅力八面玲珑,假扮他人知音,利用技巧赚取好感。但在长久的人际关系中,单凭这些次要优势是难有作为的。倘若没有根深蒂固的诚信和基本的品德力量,那么生活的挑战迟早会让你真正的动机暴露无遗,一时的成功就会被人际关系的破裂所替代。

许多人具备这些次要优势,是社会所认可的人才,但是缺乏基本的品德,长期来看,他们与同事、朋友、配偶或者孩子的人际关系早晚会出现问题。只有品德才是交流中最伶俐的“口齿”,正如爱默生(Emerson)所说:“大声喧哗反而难以入耳。”

当然,也有品德有余却沟通技巧不足的人,但即便人际关系质量因此受到影响,也是瑕不掩瑜。

归根到底,我们的本质要比言行更具说服力,这个道理人人都懂。有些人是我们绝对信任的,因为我们了解他的品德,不论他是否能说会道、擅长交际,我们就是信任他们,而且能够与之合作顺畅。威廉姆·乔治·乔登(William George Jordan)曾说:人性可善可恶,冥冥中影响着我们的一生,而且总是如实反映出真正的自我,那是伪装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