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和改变的原则

个人魅力论之所以让大家趋之若鹜,就是因为它号称能够让人们跨过事物成长的自然历程,迅速而轻松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关系的圆满人生。

这种华而不实、“暴发户”式的论调,无异于鼓励不劳而获,即便获得了所谓的成功,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个人魅力论给人一种错觉和幻象,妄图一步登天,这就好比目的地是芝加哥,手上拿的却是底特律的地图。

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对于个人魅力论的根源和成就有很深的见解,他说:现在有这样一种人,行尸走肉一般生活,没有自知之明,他们了解的只是别人期望中的自己。他们的沟通能力、真诚的笑容乃至痛苦的感受都已经被言之无物、伪装的笑容和无聊的绝望所取代。两句话概括:他们已经丧失了天性与个性,并且无可救药;他们与地球上的其他人相比并无本质区别。

人的一生包含了许多成长和进步阶段,必须循序渐进,比如小孩要先学会翻身、坐立、爬行,然后才学会走路、跑步。每一步都十分重要,而且需要时间,不能跳过。

人类的成长历程莫不如此,无论是学钢琴还是与同事相处,无论是个人、家庭、婚姻还是社会,都要遵循这一原则。

我们通常能够在物质领域理解并接受“循序渐进”的原则,但在精神领域、人际关系,甚至个人品德方面,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即使理解了,也未必愿意接受或实践,结果妄图走捷径,想跳过关键步骤到达目的地的大有人在。

但是缩短自然成长与发展的过程,结果如何呢?假设你的网球技术普通,却想与高手较量,只为了给人深刻的印象,结局不问可知。难道只靠高昂的意志就能帮助你击败职业高手?又假设你琴艺平平,却向亲朋吹嘘有开演奏会的实力,牛皮终有吹破的一天。

自然的成长过程不容违背、忽略或缩短,那只会让你平添失望和挫败感。

以10分为标准,假如我在各个方面都只能得2分,那么要达到5分,必须先向3分迈进,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且要一步一个脚印。

如果学生不肯发问,不肯暴露自己的无知,不肯让老师知道他真正的程度,那么绝对学不到东西,也就不能有长进。而且伪装实非长久之计,总有被拆穿的一天。承认自己的无知往往是求知的第一步。梭罗曾说:“如果我们时时忙着展现自己的知识,将何从忆起成长所需的无知?”

记得有一次,一位朋友的两个女儿向我哭诉,抱怨她们的父亲太严厉、不知体谅。她们不敢向父母吐露,却迫切需要父母的爱、关怀与教导。

于是我去找朋友谈话,他只肯承认自己脾气不好,却不愿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不愿意接受自己“情商”不足的事实,强烈的自尊心阻碍了他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与配偶、子女、朋友或同事相处一定要学会聆听,这需要情感力量的支撑。聆听需要耐心、坦诚和理解对方的愿望,属于品德的高级范畴。相较之下,以低投入的情感给出“高高在上”的建议要容易得多。

球技和琴艺如何,很容易判断,可品德和情感就不一样了。在陌生人或同事面前,我们可以伪装得很好,暂时蒙混过关,至少不会被当众拆穿,可能连自己都被骗了。但我相信,多数人都知道自己骨子里到底什么样,而且与自己共同生活和工作的人也心知肚明。

我在企业界看过太多投机取巧的例子,那些主管试图通过激昂的演说、微笑训练、外界干预或是接管、收购以及善意或恶意的并购,来“购买”一种新的企业文化,从而达到提升生产力水平、质量水平、道德水平以及服务水平的目的,但却忽略了玩弄权术会让信任度低下的事实。一旦发现这些并不奏效,他们就转而求助于其他个人魅力的技巧,却从不尊重和遵守自然原则与成长历程,而这些恰是高度互信的企业文化的基础。

多年以前我也犯过同样的错误。我赶回家参加女儿三岁生日的派对,结果刚进门就发现女儿在前厅角落里,挑衅般地抓着所有的礼物,不让其他小朋友玩。我的第一反应是,在场那么多家长都在目睹女儿的自私表现,这让我十分难堪。再想到我本人就在大学里讲授人际关系,这种难堪情绪又多了一重。我很清楚,至少感觉得到这些家长们都在期待着什么。

当时的气氛十分紧张,所有的孩子都挤在女儿身边,伸手要玩他们刚刚送出的礼物,而女儿就是不肯答应。我对自己说:我真应该给女儿传授一下分享的概念,这可是最基本的价值观之一。

我先从简单的要求开始:“宝贝,把小朋友送的礼物分给大家一起玩好不好?”

“不!”她断然拒绝。

我的第二招是讲道理:“亲爱的,如果你肯在自己家里把玩具分给小朋友们玩,那么等你到他们家里时,他们也会把玩具分给你玩。”

她又说了一个“不”。

我感觉更尴尬了,很明显我管不了女儿。第三招就是,我轻声说:“宝贝,你把玩具分给小朋友们玩,爸爸就奖你一片口香糖。”

她大叫:“我不要口香糖。”

我忍无可忍,第四招就只有恐吓和威胁了:“你再这样子,看我怎么罚你!”

女儿哭道:“我不管,我的东西不要分给别人玩!”

最后我只好采取强硬手段,从她手里抢过一些玩具分给其他小朋友:“孩子们,玩吧。”

或许女儿需要先经历拥有,然后才会付出。(事实上,我自己在未曾拥有的时候,又何曾付出?)她希望从我这个情感应该更加成熟的父亲身上得到这种经历。

可是我当时过于在意其他家长对我的看法,反而不够重视孩子的成长和我们的关系。我从一开始就认定了自己是对的,她应当学会分享,她的做法是错误的。

或许正是因为我不够成熟,所以才对女儿期望过高。我不能或者不愿付出耐心或理解,于是希望她能够付出一些东西。为了弥补我的不足,我只好借助于自己的身份和权威来逼她就范。

这样反而危害到很多东西,比如我以后会更加依赖外力来达到目的;女儿的成长受阻,独立判断能力和自律能力的发展受挫;我们的关系也遭到破坏。结果惧怕取代合作,双方都更加坚持己见,彼此防备。

如果你力量的来源——体型、力气、职位、权威、学历、地位、身份、外表或是过去的成就——发生变化甚至不复存在,那该怎么办呢?

如果我当年能成熟一些,就会依靠自己的力量——我自己对分享和成长的理解以及爱和养育的能力——让女儿自行决定要不要分享玩具。或许尝试过讲道理后,我可以带孩子们做个有趣的游戏,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也解除女儿的心理压力。现在我知道了,一旦孩子体会到了真正拥有的感觉,自然会乐于与他人分享。

经验告诉我,教导孩子也要因时制宜。在关系和气氛紧张的时候,教导会被视为一种评判与否定;关系融洽的时候,在私下里对孩子循循善诱效果会加倍。可惜当年我的耐性和自控能力尚未成熟到这种程度。

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拥有,才会真正懂得分享。许多人在家庭或婚姻中只知机械式地付出,或者拒绝付出和分享,可能正是由于他们从未体验过拥有,而且缺乏自我认同和自尊。所以教育孩子应该要有充分的耐心让他们体会拥有的感觉,同时用足够的智慧告诉他们付出的价值,另外还要以身作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