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琐务牵着鼻子走
使用下面这张图可以详细阐释第四代管理方法的重点。
从本质上看,我们对时间的使用方式不外乎以下四种。(见表5-1)
表5-1 时间管理矩阵
紧迫 | 不紧迫 | |
重要 | Ⅰ | Ⅱ |
危机 | 预防性措施 | |
迫切问题 | 建立关系 | |
在限定时间内必须完成的任务 | 明确新的发展机会 | |
制定计划和休闲 | ||
不重要 | Ⅲ | Ⅳ |
接待访客、某些电话 | 琐碎忙碌的工作 | |
某些信件、某些报告 | 某些信件 | |
某些会议 | 某些电话 | |
迫切需要解决的事务 | 消磨时间的活动 | |
公共活动 | 令人愉快的活动。 |
这张表告诉我们,紧迫意味着必须立即处理,比方电话铃响了,尽管你正忙得焦头烂额,也不得不放下手边工作去接听。一般说来接电话总要优先于私人工作。
他们不会让电话那头的人苦等,但却会让办公室里的人干坐直等到到他们打完一通长长的电话。
紧迫之事通常都显而易见,推拖不得;也可能较讨好、有趣,却不一定很重要。
重要性与目标有关,凡有价值、有利于实现个人目标的就是要事。一般人往往对燃眉之急立即反应,对当务之急却不尽然,所以更需要自制力与主动精神,急所当急。
在时间管理矩阵中,第一类事务既紧迫又重要,需要立即处理,通常被称为“危机”或“问题”。对某些人来说,这类事务会消耗掉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他们整天都在处理危机,满脑子都是问题,忙于应付各种紧迫任务。
如果你过分注重第一类事务,那么它们的范围就会变得越来越大,最终占据你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这就像是冲浪一样,来了一个大问题,把你从冲浪板上打到水里,你好不容易重新爬上去,但是下一个问题又来了,于是你又重重地摔了下来。
有些人每天都在应付各种各样的问题,疲于奔命,因此只能借助第四类既不重要也不紧迫的事务来逃避现实,稍微放松一下。在这些人的时间管理矩阵中,他们把90%的时间花在第一类事务上,而余下的10%中的大部分则用在第四类事务上,用在第二和第三类事务上的时间则少而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是大部分时间精力都用于处理危机的人所过的生活。
图5-1 偏重第一类事务
还有一些人将大部分时间花在紧迫但并不重要的第三类事务上,却自以为在致力于第一类事务。他们整天忙于应付一些自认为十分重要的紧急事件,殊不知紧迫之事往往只是别人的优先,对别人很重要,对自己就不一定了。
图5-2 偏重第三类事务
有些人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第三和第四类事务上,可以说他们过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生活。
图5-3 偏重第三、四类事务
高效能人士总是避免陷入第三和第四类事务,因为不论是否紧迫,这些事情都是不重要的,他们还通过花费更多时间在第二类事务来减少第一类事务的数量。
第二类事务包括建立人际关系、撰写使命宣言、规划长期目标、防患于未然等等。人人都知道这些事很重要,却因尚未迫在眉睫,反而避重就轻。
图5-4 偏重第二类事务
按照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的观点,高效能人士的脑子里装的不是问题,而是机会。他们不会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他们的思维定式是预防型的,总是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当然,他们也有真正意义上的危机和紧迫事件需要马上处理,但是这类事件的数量相对来说很少。他们能够平衡产出和产能的关系,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重要但是并不紧迫的事务上,即第二类事务,完成这些活动能够提高个人的处事能力。
现在,回到本章开头的两个问题,请查看自己的答案属于以上哪一类事务。依我推测,答案多半是第二类。因为重要,才会使生活大为改观,却因为不够紧迫,所以受到忽略。但是只要我们立即着手进行,效能便会大为增进。
我曾问过一家购物中心的经理人员类似的问题,他们一致认为,与承租购物中心的各商店老板建立良好关系,最有助于业绩进展。这属于第二类事务。
但经过调查发现,他们只有不到5%的时间用在这上面。这也难怪,太多的事情使他们分身乏术:开会、写报告、打电话等第一类公务已经使人筋疲力竭。纵使难得与各商店老板接洽,也不外乎收帐、讨论分摊广告费等令对方不快的事。
至于承租商店者则各有一本难念的经,他们希望购物中心的管理人员能帮助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
于是购物中心方面决定改弦更张,在理清经营目标与当务之急后,就以1/3的时间,改进与各商店的关系。施行了1年半左右,不但业绩提高4倍多,经理人员也成为各商店的倾听者、训练者与顾问,不再是监督者或警察。
因此,不论大学生、生产线上的工人、家庭主妇与企业负责人,只要能确定自己的第二类事务,而且即知即行,一样可以事半功倍。在时间管理领域称之为帕雷托原则(Pareto Principle)——以20%的活动取得80%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