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生活中心

不论你是否意识得到,人人都有生活中心,它们对生活各方面的强烈影口向毋庸置疑。

下面几种生活中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它们是如何影响上述四个因素和我们的生活的。

以配偶为中心 婚姻可说是最亲密持久、最美好可贵的人际关系,因此以丈夫或妻子为生活重心,再自然不过了。

但根据我多年来担任婚姻顾问的经验,以配偶为重心的婚姻关系,多半发生情感过度依赖的问题。太过于重视婚姻,会使人的情感异常脆弱,经不起些许打击,甚至无法面对如新生儿降临或经济窘迫等变化。

婚姻会带来更多的责任与压力,一般人通常根据以往所受的教养来应付。然而两个背景不同的人,思想必定有差异,于是乎理财、教养子女、婆家或岳家的问题,都会引起争执。若再加上其中一方情感难以独立,这桩婚姻便岌岌可危。

如果我们一方面在情感上依赖对方,一方面又与对方有所突击,就极易陷入爱恨交织、进退失据的矛盾中。为了保护自己,便更加退缩及排斥对方。于是,冷嘲热讽代替了真实的感受,感情用事的结果是失去了方向、智慧与力量。纵使表面似乎保住了安全感,实则不然。

以家庭为中心 以家庭为重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而且似乎理所当然。家的确带来爱与被爱、同甘共苦以及归属的感觉,但过分重视家庭,反而有害家庭生活。

太仰赖家庭提供安全感及价值感,太重视家族传统与名誉,通常无法接受任何可能影响这些传统与声誉的改变。以家庭为重的父母,不能为子女的真正幸福着想,他们的爱往往是有条件的。结果若非导致子女更为依赖,就是变得叛逆。

以金钱为中心 谁也无法否认钱的重要,经济上的安全感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因此追求财富无可厚非。但若惟利是图,往往得不偿失。

如果一个人的安全感与价值观完全建立在金钱的多寡上,势必寝食难安,因为影响财富的变数太多,任何一个闪失都令人承受不起。但是钱却不能带来智慧或指引生命的方向,只能提供有限的力量与安全感。

有人为了逐利,不惜将家庭及其他重要事物摆在一边,而且以为别人都认同这种做法。我认识一位可敬的父亲,准备带子女出游时,忽然接到公司要求加班的电话,但是他回绝了,因为“工作还会再来,童年却只有一次”。这一幕深深印在子女脑海里,永志不忘。

以工作为中心 只知埋头苦干的“工作狂”,即使牺牲健康、婚姻、家庭与人际关系也在所不惜。他的生命价值只在于他的职业或工作——医生、作家或演员……

正因为他们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观都以工作为基础,所以一旦无法工作,便失去了生活的意义。任何妨碍工作的因素都很容易影响到他们的安全感;他们的人生方向取决于工作需要;而智慧和力量也只限于工作领域,无益于其他生活领域。

以名利为中心 许多人深受占有欲驱使,不仅想把汽车、豪宅、游艇、珠宝、华服等这些有形的物质据为己有,对于那些无形的名誉、荣耀与社会地位也不肯放过。很多人都从亲身经历中知道名利并不可靠,很可能会瞬间落空,同时受诸多因素影响。

必须靠名利与物质来肯定自我的那些人,必定终日忧心忡忡,患得患失。面对名气、地位或者条件好过自己的人就觉相形见绌,面对稍逊自己的人又趾高气扬。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如此飘忽不定,起落频繁,却还要固执地守住自己的资产、所有物、有价证券、地位和名誉不放。难怪有人会在股票大跌或政坛失意后一死了之。

以享乐为中心 与名利紧密相关的享乐也可能成为生活的中心,这在享乐之风盛行的速成主义世界里不足为奇。电视与电影向人们展示了另外一些人的财富和安逸生活,从而激发了人们的渴望。

然而银幕上的浮华生活对于人格、效能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却远不如表面看起来那么美好。

适度娱乐可使人身心舒畅,有利于家庭及其他人际关系的改善,但是短暂的娱乐和刺激并不能给人持久的快乐与满足。贪图享乐的人很快就会厌烦已有的刺激,渴望追求更高层次的刺激和“快感”。长期沉溺于此,他就会以是否能够享乐来评价一切。

休太长的假,看太多的电影或电视,打太多的电子游戏,长期无所事事,都等于浪费生命,无益于增长智慧,激发潜能,增进安全感或指引人生,只不过制造更多的空虚而已。

马尔科姆·马格里奇(Malcolm Muggeridge)在《20世纪见证》(A Twentieth-Century Testimony)中写道:

回忆往昔,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当时看上去至关重要,妙趣横生的事,现在看来竟是微不足道,甚至有些荒谬。比如看似耀眼的成就、名望和赞扬,得到金钱或女人后的快乐,像撒旦一样游走于世界各地,经历“名利场”里的一切。

现在回想起来,所有这些自我满足都不过是海市蜃楼,黄粱一梦。

以敌人或朋友为中心 青少年尤其容易以朋友为重,为了被同龄人的团体所接纳,他们愿付出一切代价,对于这个团体内流行的价值观也照单全收。他们对团体极度依赖,易受他人的感觉、态度、行为或情绪的影响。

以朋友为中心和以配偶为中心类似,都是感情上过分依赖某个人,因此也容易出现需要/冲突的恶性循环和不良后果。

以敌人为中心的情况似乎闻所未闻,实则相当普遍,只是往往不为本人所注意罢了。当一个人觉得遭到某个在社会层面或感情层面上十分重要的人物(如主管)的不公平待遇后,很容易对其耿耿于怀,并处处作对,这就是以敌人为生活中心。

我有一位朋友在大学教书,与行政主管关系恶劣,整天都把对方看作假想敌,几乎走火入魔,家庭生活与工作也都大受影响,最后不得不选择离开,另谋职业。

于是我问他:“如果不是那个家伙,你还是愿意留下来的,是吗?”。

他回答:“是的,可是只要他在一天,我就不得安宁,只好跳槽。”

“你为什么让他成了你生活的中心?”

朋友被问住了,矢口否认这个事实。但是我指出他就是在听任别人控制自己的生活,削弱自己的信心并危害到自己重要的人际关系。

最后朋友承认行政主管的确对他影响很大,但否认是他咎由自取,将责任全部推给那位行政主管,认为错在对方,而自己是无辜的。

深谈之后,他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部分责任,正因为没有正确对待自己的责任,才成了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有些离婚的人也对与前任配偶的过节念念不忘,心里放不下对对方的怨愤,需要不断谴责对方的缺点来证明自己的无辜。

有些子女成年后,仍为父母当年的忽视、偏心或辱骂而在公开场合或私下里愤愤不平,消极地抱怨自己不幸的人生剧本,这些也都是以敌人为中心的表现。

以朋友或敌人为中心的人没有内在的安全感,自我价值变化无常,受制于他人的情绪和行为;人生方向也取决于他人的回应,时时揣摩如何反击;他们的智慧受限于以敌人为中心的偏执心理;毫无力量可言,总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以宗教为中心 我相信任何有宗教信仰的人都知道,经常去教堂的人不一定有崇高的精神。有些人热衷于宗教活动,却无视周围人的紧急求助,违反了自己标榜的信仰;而另一些不那么热衷于宗教活动,甚至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其言行却更合乎宗教劝人向善的宗旨。

以宗教为中心的人,往往关注个人形象或出席活动,戴着伪善的面具,其安全感和内在价值也因此受到影响。他们的人生方向并非来自良知,而是随波逐流。他们喜欢给别人贴标签,比如说这些人是“积极的”,是“自由派”,那些人是“消极的”,是“保守派”。

由于宗教是有自己的政策、计划、活动和成员的正式组织,因此本身并无法赋予任何人以持久的安全感或内在价值,只有遵循教堂所倡导的原则才能赋予一个人以安全感。

宗教也不能长期为人指引人生方向。以宗教为中心的人在礼拜日和工作日的思考或行为方式完全不同,这种不完整的人格会威胁到他们的安全感,需要进一步给别人贴标签和给自己辩护。

把宗教当作目标而不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会削弱智慧和平衡感。虽然宗教声称能通过教导赐人力量,但也只是以上帝传授神圣力量的工具的身份,并未声明自己就是力量本身。

以自我为中心 时下最常见的恐怕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们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自私自利,与多数人的价值观相逆。然而市面上盛行的个人成功术无一不是以个人为中心,鼓吹只索取,不付出,却不知狭隘的自我中心观会使人缺乏安全感和人生方向,也不会有智慧及行动力量。这就像是以色列的死海,只有流入,没有流出,于是变得死水一潭。唯有以造福人群,无私奉献为目的追求自我成长,才能在这四方面不断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