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原则为中心的思维定式

品德成功论植根于一个基本信念之上,那就是人类效能都需要原则作指引,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和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法则一样,都是毋庸置疑、不容忽视的自然法则。

至于这些原则的真实性和影响力到底怎样,看看弗兰克·柯克(Frank Koch)在海军学院的杂志《过程》(Proceedings)中写到的思维转换经历就知道了:

两艘演习战舰在阴沉的天气中航行了数日,我就在打头的那艘旗舰上当班,当时天色已晚,我站在舰桥上瞭望,浓重的雾气使得能见度极低,因此船长也留在舰桥上压阵。

入夜后不久,舰桥一侧的瞭望员忽然报告:“右舷位置有灯光。”

船长问他光线的移动方向,他回答:“正逼近我们。”这意味着我们可能相撞,后果不堪设想。

船长命令信号兵通知对方:“我们正迎面驶来,建议你转向20度。”

对方说:“建议你转向20度。”

船长说:“发信号,告诉他我是上校,命令他转向20度。”

对方回答:“我是二等水手,你最好转向20度。”

这时船长已勃然大怒,大叫道:“告诉他,这是战舰,让他转向20度。”

对方的信号传来:“这是灯塔。”

结果,我们改变了航道。

我们随着这位船长经历了一次思维转换,结果整个情况都不同了。这位船长因为身处迷雾而看不清事实,但是看清事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极其关键的一环。

原则如灯塔,是不容动摇的自然法则。正如塞西尔·B·德米尔(Cecil.B.deMille)在他执导的电影《十诫》(The Ten Commandments)中所揭示的:“我们不可能打破法则,只能在违背法则的时候让自己头破血流。”

有人根据自己的经历建立思维定式或者绘制地图,然后借此观察自己的生活与人际关系。但是地图不等于地域本身,它只是一种“主观的事实”,是对某一地域的描述。

只有“灯塔”式指引人类成长和幸福的原则才是“客观的事实”,是地域本身。这一法则已经渗透到历史上所有的文明社会中,并成为家庭和机构繁荣持久的基础。

任何人只要对人类历史的盛衰循环深切了解,都会承认这些原则是颠扑不破、历久弥新的。国家社会的存亡与兴衰,往往就取决于是否能遵奉这些原则。

我所强调的这些原则,并非一些深奥玄妙的宗教哲理,也不属于任何特定的宗教或信仰。可以说世上各主要宗教、民族的伦理道德思想中,几乎都涵盖了它们。这些不辩自明的真理,任何人都可以心领神会,就好像人类与生俱来的良知,不分种族肤色,人人具备。即使被社会流俗或个人否定而隐晦不彰,但它们依然存在。

比如“公平”的原则,平等与正义的概念便由此而来。虽然每个社会对何谓公平以及如何维持公平的看法都有很大差异,但基本上都承认该原则的确存在。

“诚信”与“正直”的原则是人类相互信任的基础。有了信任,才有可能互助合作,实现个人与群体的持续成长。

“服务”的原则,即贡献自我,以及“讲求品质”或“追求卓越”的原则。

“潜能”原则是指人类可以不断成长,进步,释放潜能和施展才华。与此密切相关的是“成长”原则,即潜能得以释放,才华得以施展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耐心”、“教育”与“鼓励”等原则的配合。

原则不同于实践。实践是特定的行为或活动,在某一情况下适用的实践未必能在另一种情况下适用。就好比父母不能将教育第一个孩子的方法照搬到第二个孩子身上。

实践是个别的、具体的,而原则是深刻的、基本的和普遍的。原则适用于任何个人、婚姻、家庭以及公私机构。如果我们把原则内化为习惯,就能够用不同的实践方法应对任何局面。

原则不是价值观。一群盗匪可以有相同的价值观,但却违背了良善的原则。如果说原则是地域,那么价值观就是地图。唯有尊重正确原则,才能认清真相。

原则是人类行为的指南针,历经考验,长盛不衰,不证自明。要抓住它们的本质,最简捷的方法就是设想一下反其道而行之的后果,不会有人以为可以靠欺骗、不公、卑鄙、无能、平庸或者堕落来换得持久的幸福与成功。

一个人的思维定式或者地图越符合这些原则或者自然法则,就越能正确而高效地生活。比起为改变态度和行为所做出的努力,正确的地图对于个人和人际关系效能的影响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