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自己的语言

我们可以利用自我意识检讨自身的观念,以言语为例,它颇能真切反映一个人对环境的态度。

消极被动的人,言语中往往会暴露出推卸责任的意图,例如:

“我就是这样做事的。”我天生这样,这辈子改不掉了。

“他把我气疯了!”责任不在我,是外界因素控制了我的情绪。

“我根本没时间做。”又是外界因素——时间控制了我。

“要是我妻子能更耐心一点就好了。”别人的行为会影响我的效能。

“我只能这样做。”意味着迫于环境或他人。

表3-1

 消极被动的语言  积极主动的语言
 我已无能为力。  试试看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我就是这样。  我可以选择不同的作风。
 他把我气疯了!  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他们不会答应的。  我可以想出有效的表达方式。
 我只能这样做。  我能选择恰当的回应。
 我不能……  我选择……
 我不得不……  我更愿意……
 要是……就好了。  我打算……

左边一栏的语言源于决定论的思维定式,其本质就是推卸责任。我负不了责任,我无法自由选择回应的方式。

曾经有一位学生这样向我请假:“请您准我的假,我必须随网球队到外地比赛。”

我问他:“你是自愿,还是不得不去?”

“我真的不得不去。”

“不去会有什么后果?”

“他们会把我从校队中开除。”

“你愿意出现这种结果吗?”

“不愿意。”

“换句话说,为了待在校队,你选择请假,可是缺课的后果又如何呢?”

“我不知道。”

“仔细想一想,缺课的自然后果是什么?”

“您不会开除我吧?”

“那是人为的社会后果,而不能留在网球队,就不能打球,那是自然后果。缺课的自然后果是什么呢?”

“我想大概是失去了学习这堂课的机会。”

“不错,所以你必须权衡后再做出选择。如果换成是我,我知道我也会选择网球巡回比赛,但千万不要说你是被迫这么做的。”

最后这个学生当然还是参加比赛,但却是出于自己的选择。

推诿责任的言语往往会强化宿命论。说者一遍遍被自己洗脑,变得更加自怨自艾,怪罪别人和环境,甚至把星座也扯了进去。

我曾碰到这么一位男士,他说:“你讲得很有道理,可是每个人的状况不同。我的婚姻真是让我忧心忡忡,我和太太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感觉,我猜我们都已经不再爱对方了。该怎么办呢?”

“爱她。”我回答。

“我告诉过你,我已经没有那种感觉了。”

“那就去爱她。”

“你还没理解,我是说我已经没有了爱的感觉。”

“就是因为你已经没有了爱的感觉,所以才要去爱她。”

“可是没有爱,你让我怎么去爱呢?”

“老兄,爱是一个动词,爱的感觉是爱的行动所带来的成果,所以请你爱她,为她服务,为她牺牲,聆听她心里的话,设身处地为她着想,欣赏她,肯定她。你愿意吗?”

在所有进步的社会中,爱都是代表动作,但消极被动的人却把爱当做一种感觉。好莱坞式的电影就常灌输这种不必为爱负责的观念——因为爱只是感觉,没有感觉,便没有爱。事实上,任由感觉左右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积极主动的人则以实际行动来表现爱。就像母亲忍受痛苦,把新生命带至人世,爱是牺牲奉献,不求回报。又好像父母爱护子女,无微不至,爱必须通过行动来实现,爱的感觉由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