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将为教育带来巨大变革
达瓦注视着他模仿师父画下的黑线,随后又画了一次,试图做到如师父教导的那般精确。这一过程似乎过于机械,难以称之为教育,而西方的传统教育也曾经一度与不丹的唐卡画家培训非常相似。
据传说,过去的法国教育部长们只需查看一下他们的怀表,就能准确得知这个国家每一个孩子在那个时间点上正在学习什么。在美国,1899年的教育署长威廉·哈里斯(William Harris)也曾夸口说,学校有着“机器的外观”,能够培养孩子“有条不紊地行动,并在自己的位置上端坐”等被动服从的美德。
的确,假如生活在两三个世纪前的人物——比如英国的弗洛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法国的塔列郎(Talleyrand)、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走进今天的教室,他们会感到相当的熟悉。他们可能会说:没有什么变化——即使校园之外的世界早已变得几乎面目全非。
而与此同时,人们一直在关注利用CD、电视、广播、电话和计算机等技术变革教育的机会。“在公立学校里,书本将很快过时,”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在1913年满怀信心地说,“人类知识的所有门类都可以通过动态影像来进行教学。我们的学校系统会在十年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数据能否超越那些力量甚微的创新而真正地变革教育呢?
对吴恩达教授而言,这场变化的发生速度,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过去在校园里,他的机器学习课程一个学期的选修人数是几百名,而当他在2011年把课程搬上互联网之后,注册的学生突破了10万人,其中约有4.6万人确实开始了课程学习,并提交了第一次的作业。在为期4个月的课程结束之前,他又扩充了113个长度约10分钟的视频,这时已有2.3万人完成了大部分的学习任务,有1.3万人因成绩合格而获得了结业证书。
10%的完成率看起来似乎相当低下,而其他网络课程的完成率甚至只有5%。事实上,吴恩达教授的一位斯坦福同事——Udacity(Coursera公司的竞争对手)创始人之一的塞巴斯蒂安·特龙(Sebastian Thrun)——曾经于2013年秋天公开宣称MOOCs是一个失败的新生事物,而他提出该主张的原因就在于其过低的完成率。然而这类忧虑忽略了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即使就这个完成率而言,吴恩达教授单独一门课程的学生人数,如果凭借传统的教学手段,则需要他终其一生才能达成。
大数据已经做好准备为教育带来它所期待的巨大变革。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关注这些变化将会如何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