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的背后其实是人的问题
问:最后再问一个问题,本书(英文版电子书)上市已有数月,至今有无新的动态可以与中国读者分享?
答:在过去几个月里,本书(英文版电子书)的问世,如我们预期的那样获得了很大进展。那些已经在使用大数据推动学习的个人或机构,如吴恩达和可汗学院,仍在继续这么做。多邻国网站正在有效地帮助全球数百万人学习外语,甚至在服务中又增加了新的语言组件。越来越多的新创公司(startups)正在利用源自大数据分析的商业观察而进入教育市场。
也许是因为畏惧,西方的传统教育机构对于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反应冷淡。这些教育界的掌门人仍滞足于确立一些大数据计划,而不去开创性地思考如何利用大数据来促进教学和学习,并积极应对来自私营的新创公司不断加剧的竞争。
尝试推动现行教育系统及身处其中的学生和家长进入大数据时代的具体实践,往往会遭受重大挫折。卡内基基金和盖茨基金会资助成立了名为inBloom的非营利机构,旨在收集和存储教育数据。inBloom在遭到家长和公众因担忧数据隐私问题而发起的强烈抗议后,只好取消了它在美国若干个州准备实施的计划。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任何人要在教育规划中应用大数据,取得学生和家长对其教育数据可被分析的信任是至关重要的。就像inBloom的失败所显现的,过度复杂的设计会让实施过程显得不够透明,让人难以理解。另外,若无法体现大数据明显的优势,应用大数据也就很难取信于人。
上述案例上了很好的一课:现行的教育机构,若不特别重视学生和家长对于数据滥用与隐私的关注,那么它们在应用大数据方面会面临很大的困难。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正是那些有可能从大数据应用中获利颇丰的机构,同时也将在大数据应用过程中面临最大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