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关照下的数字鸿沟问题
问:大数据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得数据者得天下”。那么那些数据巨头,如谷歌和可汗学院,与那些无法获取海量数据的机构之间的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是否会愈演愈烈?未来又将何去何从?大数据给个人学习者带来的挑战是什么?会不会使优秀者更优秀,而不会利用数据学习的人改进提高的机会更少,从而加剧数字鸿沟?
答:大数据的最重要部分并不是技术或算法,而是数据本身,其结果是谁拥有了数据或谁接触到数据谁就有强力(huge power)。这至少要冒教育的数字鸿沟之险,但也未必一定如此。有两个原因:第一,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多数学生都会学会使用大数据,因此工具的应用会非常广泛;第二,学校官员和监管者能够设计出政策来缓解这一分界的负面影响——如果这种影响确实发生的话。
那么教育的数字鸿沟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可以设想一下,那些就读于名校的优秀学生极易接触到更优质的大数据学习系统。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预测:来自名校的位于同一智力水平和取得同样入学考试分数的学生,会比那些只能应用不太优质的大数据学习系统的同伴们学得更多更快且考试分数更高,因为后者就读的学校没有财力提供优质的大数据学习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应用最佳大数据系统的学生在学校中会表现出众,而且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也会表现出众。
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境遇,但却又很可能存在于今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最聪慧的学生能到最优质的学校读书,他们在那里获得最多的资源,得到最好的培训;富裕的父母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实施定制教育的私立学校,这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所无法获得的教育。这种分界已经存在。因此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寄予大数据比世界上其他方面更多的期望。
当然,缓解教育数字鸿沟的潜能还是存在的。那为什么这又不必然发生呢?因为如果所有学生都获益于大数据,那么我们正在努力改善部分群体的学习这一事实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就会小于让所有学生都能享受这样的改善形式的效果。考虑一下计算机和手机吧。当计算机和手机已经成为城市地区人们的主流工具时,一个人是拥有高端的在线iPhone还是中等特征的安卓系统智能手机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与过去人们没有移动手机时相比,各类智能手机的差异尽管是真实存在的,但相较于人们从中所能获得的益处,已显得无足轻重。
重要的是,如果教育中的大数据看起来在造就不公平的优势和促成新的不平等,那么公共政策就要跟进了。例如,我们可以说学生拥有自己的数据,而不是大数据教育平台拥有它们。管理者可以要求“数据的便携性”,这样就会造就一种“流动性市场”(fluid market),让学生和学校带来自己的数据并获得服务。这就会削弱大数据和教育集聚平台的力量。
今天,大数据是新事物,就像我们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看待计算机一样。那时,只有最大的公司才能使用大型且昂贵的机器来处理大型任务,并聘请专家来操作这类机器。但是在今天,计算能力存在于每个人的口袋中,或者说,人们可以像购买水和电一样,向诸如亚马逊网络服务(Amazon Web Services,AWS)之类的云计算公司购买计算能力。教育中的大数据同样如此,它并不只属于最好的学校中最优秀的学生,它存在于任何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