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隐患:无法遗忘的旧数据
这并不代表关于我们过去的数据是无用的,但是必须在更广泛的背景下去了解我们是谁,以及我们所做的事。评估人员需要极其谨慎地对待过去的数据,客观判断这些信息与今天的我们是否存在关联。这似乎是显而易见的道理,然而在实践中却很难把握。人们往往很难理解时间是变化的一个维度。
人类从不需要建立直接的认识方式,以合适的视角来看待在遥远的过去发生的事情,因为我们的大脑中早已内建了最佳的方式:遗忘。我们的大脑不断忘记那些被认为与当下和未来无关且无用的过往细节。遗忘是心理上的大扫除,我们无须有意识地去关注这个过程,就可以在它的帮助下坚定不移地抓住当下。有遗忘困难的人群对研究人员形容自身的状态为“是诅咒而不是福气”,因为这迫使他们看到的只有树木,而非森林——任何泛化都需要我们忘记细节。
在模拟时代,即使使用了电子成绩报告单和入学要求,我们的大多数学术信息仍然以纸质档案的方式进行存储。这些信息很难进行定位、存取、复制和分析,技术上的局限制约了我们与信息的交互行为,因此在实际上阻止了由此产生的不恰当的再利用。
数字工具,尤其是廉价存储和快速检索的出现,使今天的教育数据极大地延长了保存时间,并且更易存取。招聘人员不仅会使用谷歌搜索求职者的信息,有一些甚至开始要求他们提交Facebook的详细日志。招聘人员能够查看求职者近十年的个人观点、兴趣爱好和欠考虑的自拍照。也许更加令人担忧的是,他们还能看到其他人对求职者的评论。
这些旧数据的持久性是最大的隐患。我们面对着这些无法展望未来的信息,很有可能会透过这个永久记忆的棱镜——永远不能忘却的回忆——来看事物。所以即使招聘者在面试前提醒了自己十次——要忽视求职者在多年前因为一次高中考试作弊被抓的事实——但是到了对雇用与否作出决定的时刻,仍然很难做到不对其未审先判。更糟的是,这个污点可能跟随求职者到任何一个地方,就像是一个标志着不为社会忘却的事件的红字。毕竟,人们习惯记住不寻常的事件,而不是那些平凡的和最近发生的事情。
因此,全面教育数据带来的首个重大威胁,并不是信息的发布不当,而是束缚我们的过去,否定我们进步、成长和改变的能力,而且目前尚无抵御这一威胁的可靠措施。我们很难轻易改变对别人作出的评价和考虑的内容。我们大多数思维过程的发生,并不在理性的完全控制之下。另一方面,放弃数据的收集或者将其束之高阁,又将阻碍大数据为学习带来的诸多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