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的本质学说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人与动物的区别以及人的劳动出发,对人的本质作了论述。

在马克思看来,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马克思指出:“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说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1]

马克思进而指出: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的“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整体特征、种的类特征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征”。“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22]人并非像动物一样与自然物具有直接的同一性。人的感性、对象性不是直接地呈现出来的,而是在劳动中产生、实现和得到确证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23]马克思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做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做类存在物。诚然,动物也生产。动物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24]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生命活动即劳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25]所以,劳动不仅创造了人,而且使人的生产活动有别于动物的生产活动,使人在保持自然性的同时,又具有了社会性、能动性。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方式和内容,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自觉地活动——就是人的本质。

(三)《笔记本Ⅱ》:这一手稿只有几页的篇幅,是一本已经遗失的笔记的结尾部分,标题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著作的编者按内容加上去的。马克思在这里把“现代经济学”即李嘉图、穆勒等人的观点同斯密、萨伊的观点相对照,看到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内部的差别

《笔记本Ⅱ》的主要内容是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分析,这些内容涉及对劳动与资本的对立的提示、对私有财产形式的改变的分析等,是对异化劳动思想的深化。马克思的真正的经济学研究,即他所说的“正如我们通过分析从异化的、外化的劳动的概念得出私有财产的概念一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两个因素来阐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范畴,而且我们将重新发现,每一个范畴,例如买卖、竞争、资本、货币,不过是这两个基本因素的特定的、展开了的表现而已”,严格地讲,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刚刚开始。

(四)《笔记本Ⅲ》:这不是一篇完整的、合乎逻辑构思的论文,而是马克思把自己的思考立即记述下来的笔记

它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原来包含在《笔记本Ⅲ》中的一篇《序言》草稿,标题是马克思加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编辑中已经作为独立的部分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开头,前面已有解析。

《笔记本Ⅲ》的主体部分,马克思未加标题,现在的标题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著作的编者按内容加上去的。《笔记本Ⅲ》包括“私有财产和劳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私有财产和需要”“分工”“货币”等部分的内容。其中,《笔记本Ⅲ》的开头部分,如“私有财产和劳动”部分,是对《笔记本Ⅱ》未保存下来的第XX页的补充;接下来的几个部分是对《笔记本Ⅱ》未保存下来的第XX页的若干补充:补充之一是《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先就有产和无产的对立向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发展做了简短补充,然后以较长篇幅论述通过扬弃私有财产来扬弃人的自我异化。马克思试图对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新社会的本质特征,即对共产主义进行理论论证。论述共分七点,其中第六点和第七点,编者按其内容编入补充之二和补充之三。补充之二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开头部分是马克思在论述共产主义这一题目中所写的第六点,接下来是对第六点的一个补充,即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分析。继而批判分析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这同时也是对关于扬弃人的自我异化的进一步补充。由此出发,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体系。但是,马克思并没有从内容和逻辑上把批判分析深入进行下去,最后以黑格尔《哲学全书》的两段引文结束。补充之三是马克思在论述共产主义这一题目中所写的第七点,编者按其内容编入“私有财产和需要”这一标题下。继上述补充之后,马克思在《笔记本Ⅲ》中写了有关从资产阶级经济学中指出的不同题目的若干增补。这些增补在内容和逻辑上没有直接联系,马克思在书写时用横线将这些概述分隔开。《笔记本Ⅲ》还包括两个片段,即“分工”和“货币”。从内容上说,它们是相对完整的论述。在这里,马克思对分工和货币的本质等做了论述。现对《笔记本Ⅲ》的主要内容做以下两方面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