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19世纪30—50年代,自然科学取得了辉煌成就。以“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为标志的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不仅大大加速了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在哲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重大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

(二)《共产党宣言》形成的直接因素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制定的纲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是成立于1836年的正义者同盟,其成员主要是侨居伦敦和巴黎的德国无产阶级化的手工业工人。该同盟以空想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奉行着“人人皆兄弟”的口号,以宗派主义密谋活动为实践原则。但是活动遭到失败的教训使同盟的领导人逐渐认识到,他们以前奉行的共产主义观点,无论是法国的平均共产主义还是魏特林的手工业共产主义,都是不能实现的。他们越来越相信马克思和恩格斯制定的新理论的正确性。于是正义者同盟中央在1847年1月正式派出自己的领导人约瑟夫·莫尔,邀请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和改组同盟。莫尔表示:如果马克思和恩格斯能使同盟中央领导人确信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也确信必须使同盟摆脱陈旧的密谋性的传统和方式;如果马克思和恩格斯愿意加入同盟,他们将有可能在同盟的代表大会上以宣言形式阐述自己科学的共产主义理论,然后作为同盟的宣言公之于世。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认识到建立一个基于科学理论的工人阶级组织的必要性,所以他们欣然接受了同盟的邀请,担负起从思想上和组织上改组同盟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任务和使命。

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伦敦召开。因为经济上的困难,马克思未能出席大会,布鲁塞尔支部派出威廉·沃尔弗作为代表出席大会。恩格斯作为巴黎支部的代表参加了大会并担负了领导工作。大会根据恩格斯的提议将“正义者同盟”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具有鲜明阶级性的新的战斗口号取代了“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改组后的同盟以马克思、恩格斯正在制定的新世界观为指导思想,成为各国共产党的雏形。在恩格斯、沃尔弗和同盟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会议各项议程基本上获得了成功。尤其是制定纲领方面,经过充分讨论确定,责成恩格斯以当时工人团体容易接受的教义问答形式写出了《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因为是受托之作,又要照顾自己盟员水平,又采用教义问答的形式等因素,该草案是一份不成熟的文件,还有待于同盟的各个支部进行讨论。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和第二次代表大会之间,这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第一次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下全面地展开了关于纲领问题的大讨论。讨论的组织中心是在伦敦的同盟中央委员会,而思想中心则是在同盟的布鲁塞尔区部。马克思主持该区部的工作,因此恩格斯也在这里积极地开展活动。直到1847年10月下旬,恩格斯才离开布鲁塞尔赶赴巴黎。而此时同盟巴黎区部在讨论纲领的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的冲突,魏特林主义分子和“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们想使同盟后退到原来的境地。1847年10月底—11月,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巴黎区部委员会委托,为同盟起草了一份题为《共产主义原理》的纲领草案。但是恩格斯对其采用的教义问答形式的体裁仍不太满意,表示应抛弃这种形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起草《共产党宣言》时曾经运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这两个文献中提出的一些基本原理,这两个文献是《共产党宣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文献。

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847年11月底—12月初在伦敦召开。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出席了会议,并在十天的辩论中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马克思在大会上显示出演说家的特殊才能,其论据具有令人信服的逻辑性和号召力。经过辩论,分歧和怀疑终于都消除了,一致通过了新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被委托起草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即以宣言形式拟定纲领。会后,马克思和恩格斯立即着手工作。他们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的基础上,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摒弃了教义问答的形式,采用“叙述历史”的方式,科学地、系统地阐述了共产主义新世界观。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7年12月—1848年1月完成的于1848年2月出版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现收录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二、基本观点

《共产党宣言》最初的版本,由一个简短的引言和四章组成。《共产党宣言》公开发表后,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对这一历史文件做过修改,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通过写序言的形式或写其他文章来发展《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在1872年—1893年二十多年时间里,他们为不同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先后写了七篇序言,即1872年德文版序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和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前两篇序言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后五篇序言发表于马克思逝世之后,由恩格斯一人创作。在每一篇序言中,作者都结合当时社会经济、革命斗争形势和政治状况等方面的新变化,对原来的思想做了新的补充和新的发展。因此,这七篇序言成为《共产党宣言》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共产党宣言》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共产党宣言》现在的结构由七篇序言和四章正文组成。

序言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点:一是简要回顾《共产党宣言》的缘起和发行情况;二是在确认一般原理的正确性的同时,根据无产阶级革命尤其是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对一些具体结论进行了修改与调整;三是着重强调了《共产党宣言》的任务和基本思想。

正文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斗争的过程,揭示了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正文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指出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批判了资产阶级攻击共产党人和共产党的谬论,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

正文第三章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刻地分析批判了当时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产生、实质和危害。

正文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阐明了共产党人立足于自己的宗旨对各种反对党派应当采取的态度和争取无产阶级自身解放过程中的策略和战略问题及其奋斗目标。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或基本观点可归纳为如下七个方面:

(一)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章开篇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3]

马克思恩格斯论证到:在过去的各个时代,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比如,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和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领主、帮工和农奴。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一直存在着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从封建社会里产生出来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仍然存在着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当然,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具有不同于以往阶级社会的特点,即“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4]

在阶级社会的各个时期,“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5]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必然发展为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将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这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使“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也好,“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各阶级同归于尽”并不是说社会历史走到了终点,而是说作为旧生产方式代表的两个阶级被代表着新生产方式的两个阶级所代替)也好,都体现了历史的发展。因此,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着阶级社会向前发展,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应当承认,对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并不是首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最早分析了阶级及阶级斗争现象,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也进行了激烈的抨击。1852年马克思在致约·魏德迈的信中说,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他的功劳。他对阶级斗争理论的新贡献主要有以下三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6]

(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历程和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