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部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列宁的著名短文《谈谈辩证法问题》写于1915年,它是列宁为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多年研究一系列哲学著作,特别是黑格尔的著作以后写的,可以说是列宁长期研究辩证法问题的总结,也是列宁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诡辩论的一篇代表作。这篇论文的中心思想,是着重阐发对立统一规律何以构成辩证法的实质、核心,以及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一重要思想。它对辩证法做了深刻的阐述,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今天我们学习它,对于端正思想路线,改进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写作背景
《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哲学笔记》中的一篇文稿。
《哲学笔记》是列宁在1895—1916年间研读哲学著作时所写的摘要、札记、批注、短文和评语的汇编,共计1篇短文、1篇纲要、8篇读书摘要、31篇读书札记、7篇读书批注。1933年出版单行本。195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哲学笔记》的中文版,后来将其收入《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和第2版,1990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哲学笔记》的中文新译本。《哲学笔记》虽然不是一部完整成熟的哲学著作,只是一些笔记,但是它作为列宁的主要著作之一,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它以辩证法思想为中心,同时涉及认识、逻辑、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史和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等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一部唯物辩证法的百科全书。《哲学笔记》所揭示的辩证法的主要原则、内容以及体系构想,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哲学笔记》关于辩证法的论述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它不是停留在对辩证法的规律、范畴等的一般论述上,而是深入探讨了辩证法的实质、核心、要素以及辩证法体系的建构原则,而且在探讨中处处突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第二,它强调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把辩证法作为认识的规律和范畴来看。《哲学笔记》对苏联哲学的形成与发展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多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关于辩证法的论述都以它为重要根据。
《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写于侨居瑞士伯尔尼时期的1915年,它是列宁在研读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读了拉萨尔的《爱非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之后,随笔写在这篇读书摘要上的心得笔记,不是为公开发表而撰写的正式论文,因此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文史上,都没有经过仔细斟酌。但是这篇笔记式的文稿凝结着列宁多年来研究辩证法思想的精华,它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发展到列宁阶段的主要标志之一。《谈谈辩证法问题》的写作,出于以下两方面的因素:
第一,阐发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理论要求。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奠定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基础,但是并没有完成系统阐述辩证法理论的夙愿。列宁通过对一系列哲学著作,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研读,准确地把握了古希腊朴素辩证法、黑格尔唯心辩证法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对辩证法进行了深刻而系统的阐述。该文就是这一理论努力的成果之一。
第二,指导当时尖锐复杂的革命实践的需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由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经济势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因此导致世界矛盾日益尖锐复杂,战争危机严重。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要使得头脑清醒并且能对现实作出正确的判断,就应该具备辩证法的理论,以辩证法作为指导,分析帝国主义时代各种矛盾,解释帝国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弄清战争与和平、战争与革命的关系,制定正确的战线、方针和政策,批判第二国际庸俗进化论和诡辩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的部分领导人先后堕落为社会沙文主义,支持本国政府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为了替自己政治上的堕落辩解,他们在哲学上用庸俗进化论和诡辩论篡改唯物辩证法以混淆是非。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从理论上纯化、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制定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和策略,列宁加紧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辩证法研究,写下了《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
《谈谈辩证法问题》现被收录在《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二、基本观点
《谈谈辩证法问题》主要是谈辩证法的问题,共有20段,分为三个方面: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核心(1—12段)
列宁在文章的开头就明确地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是辩证法的‘本质’之一,是它的基本的特点或特征之一,甚至可说是它的基本的特点或特征)。”[1]这个思想,是列宁整个文章的纲,也是这篇文章的最主要的思想。
1.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宇宙观的分水岭
列宁首先明确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物质世界和认识的普遍规律。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客观性、普遍性,已经完全由社会实践和科学史所证实。为了说明这一点,列宁引用了数学中的正和负,微分和积分;力学中的作用和反作用;物理学中的阳电和阴电;化学中的原子的化合和分解;以及社会科学中阶级斗争等等事实。据此,列宁得出结论说:“对立面的同一……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2]可见,矛盾,即对立统一是客观的、普遍的存在于一切(客观和主观)领域之中的。我们的任务在于,依据对立统一规律,去认识、“发现”和揭示物质世界(自然和社会)和精神世界中的矛盾。由此出发,列宁不仅强调了物质世界中矛盾的客观性,而且强调把矛盾(对立统一)作为“认识的规律”的重要性。
形而上学者否定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机会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是摇摆不定的。普列汉诺夫虽然写过不少辩证法的东西,但是,他的辩证法是不彻底的,有时就事论事,满足于举出一些实例,缺乏对辩证法规律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论证。
马克思主义反对把辩证法作为实例的总和,并非反对用实例来说明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像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做的那样。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实例来歪曲或否定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而后者则是以实例通俗地阐明辩证法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所以,同是应用“实例”,其效果、目的、性质却不相同。
懂得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这一原理十分重要,它告诉我们,对于事物的客观矛盾,绝对不能采取主观主义的态度:即既不能采取主观主义的否认态度,也不能采取主观主义的歪曲态度。否则就会背弃辩证法。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是区分两种对立发展观的重要标志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客观的,普遍的。但是什么是矛盾?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如何呢?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构成了两种不同的发展观。
矛盾,用哲学的概念表述,就是对立面的统一。事物的对立面这种既分、又合,既统一、又斗争,就构成了事物的活生生的现实矛盾。
对待事物发展源泉上的不同立场,区分了两种对立的发展观。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认为,事物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正如列宁所说:“要认识在‘自己运动’中、自生发展中和蓬勃生活中的世界一切过程,就要把这些过程当做对立面的统一来认识。”[3]这就是说,发展的源泉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这也就是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发展观。它包括两点基本内容:第一,它把事物的发展源泉,主要归之于事物的内在矛盾。第二,它主张矛盾双方之间的统一和斗争,共同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那种片面强调矛盾斗争性而取消或忽视矛盾统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同样,那种取消或者削弱矛盾斗争性的作用,而只承认矛盾统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观点,也是不正确的。
形而上学发展观与辩证法的发展观是完全对立的。它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把事物的发展仅仅看作是数量的增加和减少,是重复,否认事物的质变、飞跃;第二,它否认事物自己运动及其发展、变化的内在源泉,把事物发展的源泉移到外部。这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实际上是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取消了事物“向对立面的转化”。因而它必定是“死板的、贫乏的、枯竭的”。
由此可见,对立统一规律不但回答了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而且它还是区别两种对立的发展观的重要标志。
正确把握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原理,对于搞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现实意义。它使我们自觉地认识到,我们无论搞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必须正确地处理好矛盾的内外关系,片面强调事物矛盾的一个方面,都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