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里的“‘市民’社会”和“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分别指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以及它们所代表的社会制度,它们分别是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即阶级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市民社会’这一用语是在18世纪产生的,当时财产关系已经摆脱了古典古代的和中世纪的共同体。真正的市民社会只是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但是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53]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市民社会”首先是指资产阶级社会,广义的“市民社会”则是在一般的意义上指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相对应的社会经济关系。“市民”,指资产阶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从这个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54]《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中“‘市民’社会”这种表述表明,它是指“资产阶级”社会和这个社会中的资产阶级。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和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内的德国古典哲学,反映了当时法国和德国的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分别充当了法国和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导。它们的立脚点,是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

在写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前,马克思已经通过科学研究和工人运动的实践,认识到只有无产阶级才是未来新社会的创造者,并且自觉地把自己的哲学同无产阶级联系在一起。他在1843年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55]“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56]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从萌芽时起,就把无产阶级和它所代表的未来的人类新社会作为自己的立脚点,正如恩格斯在他晚年所说的,这个“新派别”“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57]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不解放全人类就不能解放自己,就不能消灭作为阶级的自身,因此它代表着“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