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部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通常称其为《费尔巴哈论》)一书是一部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名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尤其要注意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哲学是基础。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的重要前提。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把《费尔巴哈论》列为首选的书目之一。
一、写作背景
《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写于1886年的一部主要著作。该著作的初稿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刊物《新时代》杂志的第4期和第5期上。1888年,恩格斯对其略加修订,并写了一篇序言,以单行本形式出版。在单行本中,恩格斯把马克思于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略作修改,作为本书的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
关于本书的写作背景及其写作目的,恩格斯在本书1888年的单行本序言中已有所阐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有的一个心愿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扬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早在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时就决定共同阐明他们的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清算他们的哲学信仰。这一愿望已初步实现于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重要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但是这部巨著由于当时反动当局的阻挠和出版商的拒绝而未能出版,何况有些地方的阐述还不尽系统、完善。从那时起到恩格斯写《费尔巴哈论》止,40年过去了,马克思、恩格斯都再没机会回到这个题目上来。所以,恩格斯写作此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实现这一历史的愿望。
2.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对立,是共产主义运动和思想理论斗争的需要
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共产主义运动需要从哲学上进行总结和指导。19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这40多年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得到蓬勃发展,许多国家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工人政党,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传播。对于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必须从哲学上进行总结,以便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二是针对资产阶级对党内思想的影响,有必要从世界观上加以澄清。资产阶级为了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不仅复活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还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已达到歪曲马克思主义的目的。这股思潮在第二国际内部,特别是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造成了思想混乱。有的人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简单拼凑,不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本质区别。在这种情况下,正确阐述德国古典哲学、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之间关系就成为摆在恩格斯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3.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直接原因,是施达克对费尔巴哈的错误评价
19世纪50年代前后,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成就。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这些重大成就是对他们的新世界观的证明。但是,一些自然科学家如福格特、毕希纳、摩莱肖特等人却以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这些自然科学成就。这些庸俗唯物主义者虽然以自然科学成就否定了上帝创造论,但是他们认为思想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就像胆汁和胆囊的关系,抹杀了思想与物质的原则性区别。进入19世纪50年代,他们开始著书立说,传播庸俗唯物主义,影响极坏,以至于费尔巴哈拒绝称自己的哲学为唯物主义。显然,费尔巴哈还是从唯物主义出发,发表了一系列反对唯心主义的无神论著作,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对此,德国许多名噪一时的大学讲师,如黎尔、文得尔班、朗格等都纷纷起来反对、攻击他。朗格就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说成是实证主义;文得尔班说费尔巴哈原来是黑格尔主义的非正式的后裔,是一个德国唯心主义的迷路的儿子,他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这是一种悲剧。这时,丹麦哲学家、社会学家、折中主义者、哥本哈根大学教授施达克博士,他却不同意德国这些大学讲师们对费尔巴哈的攻击,于是就在1885年发表了一本名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小册子来驳斥那些攻击费尔巴哈的无名小卒以维护费尔巴哈。但是,这位丹麦的哲学博士对于费尔巴哈的认识却是不正确的。他认为费尔巴哈是唯心主义者,因为他认为费尔巴哈“相信人类进步”,有追求“理想的意图”,承认“理想的力量”。可见,施达克并不懂得划分哲学派别的标准,错误地看待了费尔巴哈哲学的性质,对费尔巴哈哲学做出了错误的评价。因此,在施达克这本小册子出版之后,德国社会民主党机关刊物《新时代》的编者就请恩格斯针对这本小册子写一个评论。恩格斯基于40年前的历史愿望和当时思想理论斗争的需要等因素,就欣然答应了《新时代》杂志编者的邀请,写下了《费尔巴哈论》这部哲学名著。
《费尔巴哈论》现被收录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二、基本观点
《费尔巴哈论》的正文由四章构成,外加一个序言和一个结束语。序言主要说明了该书的写作目的,指出了该书的任务就是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的理论来源之间的关系。第一章主要论述了黑格尔哲学,指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方法与体系之间的矛盾。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高峰,它在体系上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包含着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恩格斯揭露了黑格尔哲学中方法和体系之间的矛盾,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联系和本质区别,阐发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和费尔巴哈哲学,指出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缺点。恩格斯在这一章里精辟阐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提出了科学地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分析评述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揭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及其根源;批判了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界限的错误。第三章主要批判了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尤其是揭示了费尔巴哈在宗教伦理观上的唯心主义杂质。费尔巴哈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者,但是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主要表现在他在宗教观和道德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露了他在宗教观和道德观上的唯心主义本质及其根源。第四章主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恩格斯在这一章中深刻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并系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结束语主要说明了1848年革命以后德国理论界的状况,阐明了哲学中的党性原则问题。
总之,《费尔巴哈论》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第一次科学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
(一)《序言》的基本观点
《序言》主要说明了该书的写作目的,说明了写作该书的远因和近因,指出了写作该书的根本动机在于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关系。
《序言》共有5段:
第1段:写作该书的远因。
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界限,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845年的时候就已经有的愿望。他们在这方面曾进行了不少的工作(比如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等)。
第2段:写作该书的远因。
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理论来源之间的关系这一历史的愿望,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实现。
第3段:写作该书的近因。
恩格斯在这里说明了他为什么要在今天来执笔写《费尔巴哈论》一书以实现他和马克思的心愿。其原因在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第一,马克思主义已经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因此,有必要向无产阶级交代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理论来源之间的关系。第二,德国古典哲学在各地得到复活,折中主义在德国普遍流行。因此,为了批判当时在德国哲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新康德主义以及在英国、北欧流行的新黑格尔主义,澄清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思想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成是黑格尔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简单结合等的错误认识,也有必要进一步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
第4段:写作该书的直接原因。
为了评述施达克对费尔巴哈的错误评价。
第5段:该书付印前的情况。
恩格斯在这里说明了两点情况:一是在这部著作付印之前,恩格斯又把《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旧稿找出来重读了一遍,感到这本书还有一些缺点。二是在本书付印前,恩格斯在马克思的一本旧笔记中发现了马克思早在1845年写的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略加修改后把它作为本书的一个附录一起出版了,并高度评价说这些笔记“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是非常宝贵的。”[1]
(二)第一章的基本观点
第一章主要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恩格斯在本章中说明了黑格尔哲学的本质、“合理内核”及其方法与体系之间的矛盾,同时介绍了一下黑格尔逝世以后黑格尔哲学解体的情况。
本章共有17段,说明了三个问题:
1.黑格尔哲学产生的历史环境及其本质(1—2段)
第1段: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环境。
恩格斯指出,他自己执笔写《费尔巴哈论》的时期和费尔巴哈本人进行理论活动的时期,在时间上虽然距离不算太远,但是这两个时期的情况却是大不相同的。一方面看,费尔巴哈进行理论活动的时期主要是在19世纪40年代的上半期,他的一些主要著作都写于1840年前后。而恩格斯执笔写《费尔巴哈论》的时期是19世纪80年代的下半期(1886年)。另一方面看,费尔巴哈所处的时期是1848年革命以前为革命做准备的时期,此时革命还没有爆发,马克思主义也没有产生。而恩格斯写这部著作时则是革命以后的1886年,是革命遭到失败的时期,此时马克思主义已经产生了,革命还在继续。由此可见,这两个时期的情况的确是大不相同的。
第2段:通过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和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哲学的对比,说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特点、历史作用和阶级实质。
恩格斯指出,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的哲学,和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哲学一样,都为资产阶级的革命做了理论上的准备。但是这两个国家的资产阶级哲学却是大不相同的:一个是唯物主义的,一个是唯心主义的;一个是革命的,一个是反动的;一个是受政府敌视和迫害的,一个是受政府支持和崇戴的。德国当时的资产阶级哲学家们不但不是革命者,而且还用自己的哲学为德国当时的现存制度做辩护,为威廉三世的普鲁士王国做论证。因此,德国的资产阶级哲学家(以黑格尔为代表)不仅没有像法国唯物主义者那样遭到迫害,反而得到了德国反动政府的支持。
2.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及其方法与体系之间的矛盾(3—8段)
第3段:(举个例子来说吧。……当时的普鲁士人有他们所应该有的政府。)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中包含有革命的因素。
黑格尔在其著作《法律哲学》中提出一个著名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的这个命题,显然是为当时普鲁士王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做辩护的,把这个专制的、警察式的国家说成是合理的。该命题在当时不仅迷惑了普鲁士的国王威廉三世,而且也迷惑了不少的政治家和哲学家。他们都以为这个命题是为普鲁士王国当时实行的一切制度做辩护的。因此,那些拥护普鲁士王国现存制度的人们,也就拥护黑格尔的这个命题;那些反对普鲁士王国现存制度的人们,也就反对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实际上,黑格尔并非把普鲁士政府的任何一项措施都看成是现实的、合理的。因此,黑格尔所讲的“现实的”东西不等于“现存的”东西,而是指合乎规律的、带有必然性的东西。
根据黑格尔的观点,普鲁士王国当它还没有失去必然性之前,当然是现实的、合理的;但是当它失去了必然性之后,那就成为不现实、不合理的了。
第4段: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
黑格尔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一切都是发展的,没有什么永远是必然、永远是现实的东西。因此,凡是现存的东西都不能永恒不变地存在下去,它们迟早总是要灭亡的。这种认为一切都是发展变化的、一切现存的东西都是应当灭亡的思想,就是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
第5段:黑格尔哲学辩证方法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恩格斯说明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他指出,在辩证法看来,人类的认识和社会的历史都是在变化和发展着的,它们的变化和发展都是永无止境的。同时,人类的认识和社会的历史,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相对的稳定性。运动发展是绝对的,静止稳定是相对的。恩格斯还指出,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第6段: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否与自然科学中的某些预言相矛盾。
实际上,辩证法与自然科学之间是没有矛盾的。辩证法认为,整个宇宙的变化和发展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但是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又是有始有终的。地球毁灭了,并不等于整个宇宙就停止运动了。更何况,地球毁灭以后,它又变成了其他形式的物质开始了它自己新的运动和发展。至于人类和人类思维,当地球毁灭以后,他可能暂时不存在了,但是并不等于说它在宇宙中就永远消失而不可再现了。相反,只要条件具备,它还会重新在宇宙中出现的。
第7段:黑格尔哲学方法与体系间的矛盾。
本段阐述的内容可分三个层次:首先,恩格斯指出,黑格尔哲学中包含的所谓“合理内核”,并不是黑格尔本人做出来的,而是我们根据黑格尔的思想必然推论出来的。其次,说明了黑格尔的方法与体系之间的矛盾在他哲学观点中的表现。有三方面: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发展是普遍的,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则认为只有“绝对精神”是真正存在、发展的,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不过是“绝对精神”发展的外部表现而已;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发展是无限的、没有终点的,但是黑格尔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认为“绝对精神”的发展是有一个终点的,即黑格尔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斗争是一切发展的基础,而黑格尔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却认为矛盾斗争只存在于具体的“有限之物”里面,而在抽象的、无限的“绝对精神”中,一切矛盾都要调和起来。最后,说明了黑格尔的方法和体系之间的矛盾在他政治观点中的表现。
第8段:黑格尔的方法和体系之间存在矛盾的阶级根源。
恩格斯指出,黑格尔不能从自己高度革命的方法中得出革命的结论,却得出极其温和的政治结论,并且这个极其温和的政治结论不是通过“继续维持君主专制”的形式出现,而是通过“主张君主立宪”的特殊形式出现的。因为在1848年革命以前,德国国内的大工业还很少,手工业占着绝对的优势。所以当时的德国是一个小资阶级占绝对优势的国家。恩格斯把这种为数众多的小资阶级看作是德国官僚政治的真正基础。德国资产阶级一方面有一定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又有严重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总之,政治上的软弱性就是当时德国人的特点。
3.黑格尔哲学的解体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出现(9—17段)
第9段:对待黑格尔哲学应采取科学的态度,黑格尔哲学的成就。
黑格尔的哲学有两大成就:一是它集以往哲学发展之大成,因而在他的《精神现象学》《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等著作中包含着“现在还令人惊奇的丰富思想”;二是它不自觉地给哲学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新的正确的道路,叫哲学家们不要一味地追求那无所不包的绝对真理的哲学体系,而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现有条件去追求那可能达到的相对真理。
第10段:黑格尔哲学在当时德国社会中所发生的巨大影响。
黑格尔在世的时候,他的哲学被抬高到了普鲁士王国国家哲学的地位,因此黑格尔的哲学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之大,是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的。自1831年黑格尔逝世以后,普鲁士政府和德意志的其他一些小公国,就开始对黑格尔的哲学进行迫害。尽管如此,在黑格尔逝世以后,他的哲学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不但没有因此而削弱,相反却更加加强了。在1830年到1840年期间,“黑格尔主义”的独占统治达到了顶点。从时间上看,黑格尔的哲学在德国的影响整整延续了几十年;从影响的范围上看,黑格尔的哲学甚至影响了他自己的敌人,更影响了当时的科学和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
第11段:黑格尔逝世以后,黑格尔哲学解体的情况。
自从黑格尔逝世以后,黑格尔的哲学就开始逐渐解体了。自19世纪30年代末到1848年德国革命之前,黑格尔的哲学明显地分裂为两大派别,即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老年黑格尔派的代表有兴里克斯、格布勒等。他们在哲学上抹杀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因素,坚持其唯心主义体系,并把“绝对精神”神秘化。他们承认神的存在和灵魂不化,并极力用基督教义来神化黑格尔哲学。在政治上他们维护君主政体和官僚制度,支持教会。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有鲍威尔、施特劳斯、施蒂纳、卢格等。他们在哲学上不重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否定“绝对精神”,提倡人的“自我意识”。他们强调黑格尔的方法,并企图从黑格尔的哲学中作出无神主义和革命的结论来。在政治上代表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利益。在政治上和宗教上都是以反对派的面目出现的,他们反对传统的宗教,也反对现存的国家。
第12段: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的另外一个侧面,即青年黑格尔派内部的思想分歧。
青年黑格尔派虽然都是反对宗教、反对现存国家的,但是其内部也有思想分歧或矛盾斗争。在青年黑格尔派内部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以施特劳斯为代表的观点,一种是以鲍威尔为代表的观点。施特劳斯(1808—1874)在1835年写有《耶稣传》一书,书中他遵从了黑格尔的意见,认为对于圣经中的故事,必须加以正确地、历史地考察,而不应当把基督教看成是一种骗术。施特劳斯认为《福音》中关于耶稣的神话和传说,并不是毫无事实根据的。鲍威尔(1809—1882)在1840年和1841年先后写了《约翰福音批判》和《基督福音汇编批判》两本书。书中他反对施特劳斯的观点,认为《福音》书中关于耶稣的神话和传说,完全是一种无稽之谈。
第13段: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有一些青年黑格尔派分子在反宗教的斗争实践中走上了唯物主义的道路。
在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还有一些青年黑格尔派分子,由于他们弄不清楚黑格尔的哲学而长期苦恼着——究竟“绝对精神”怎样通过自己的“退化”发展,而把自己“外化”为自然、“外化”为人类社会了呢?这样的问题无论如何也是弄不清楚。以后他们就在反宗教的斗争中,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而走上了英法唯物主义的道路。费尔巴哈就是这些青年黑格尔派中的杰出代表。这部分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的出现,才是在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的重要方面。
第14段:费尔巴哈哲学的出现及其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
费尔巴哈原来是属于青年黑格尔派的。1841年《基督教的本质》这部著作的出版,是费尔巴哈哲学出现的标志。费尔巴哈这部著作的主要成就有两方面:一是费尔巴哈在唯心主义长期统治下,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是很大的,批判了唯心主义,宣布了唯物主义的胜利;二是费尔巴哈揭露了宗教的神秘外衣,指出上帝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不过是人们幻想中的产物而已,上帝的本质即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第15段: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缺点甚至也加强了它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缺点有两方面:一是费尔巴哈在这本书中使用了过分铺张的辞藻;二是费尔巴哈在这本书中过分夸大了爱的作用。使用过分铺张的美丽的辞藻,本身是一个缺点,但是相对于黑格尔哲学在内容上的抽象艰深、文字上的晦涩难懂来说,反而“使人们的耳目为之一新”,能够赢得广大的读者;过分夸大爱的作用,在阶级社会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但是如果把费尔巴哈的这个错误看作是对当时反动专制制度的一种反抗,那还是情有可原的。
第16段:对待黑格尔哲学应采取“扬弃”的态度。
恩格斯指出,施特劳斯和鲍威尔都是坚持黑格尔哲学的一个方面去反对另一个方面,因此都不能彻底克服黑格尔的哲学;费尔巴哈虽然没有坚持黑格尔哲学中的任何一个方面,但却把黑格尔的哲学全盘加以否定了。对待黑格尔哲学,正确的态度应当是“扬弃”,即一方面批判它整个哲学体系的唯心主义性质,另一方面要批判地吸取它哲学中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没能完成的这一任务,以后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
第17段:1848年革命使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一切旧哲学全部终结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即1848年革命的准备过程中,1848年的革命又完全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唯一科学的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根本革命,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后,以前的一切旧哲学就全部终结了。
(三)第二章的基本观点
第二章主要是论述哲学基本问题以及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以前唯物主义的批判。恩格斯在本章中论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同时还指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以前唯物主义的根本缺点。
本章共有22段,说明了三个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以及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批判(1—6段)
第1段: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历史根源。
恩格斯在本章一开始即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这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次经典式表述。
恩格斯接着说明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根源。他指出哲学上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不是在今天才开始出现的新问题,而是在远古的时候就已经存在的老问题了,即开始考虑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上的基本问题了。由此可见。哲学基本问题是有着它自己古老的历史根源的。
第2段: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被提出来的。
在很早以前即已存在了的哲学基本问题,在中世纪的时候并没有被提出来,只是在漫长的中世纪过去之后才被提了出来。从14世纪开始,封建的社会秩序开始动摇了,传统的宗教观念开始瓦解了,科学和唯物主义开始复活了,它们开始冲破了教会神学的束缚,展开了反对宗教、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封建社会末期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唯名论反对唯实论的斗争中,人们就向教会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世界是神创造的,还是原来就有的呢?这样,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上的基本问题,就被尖锐地提出来了。
第3段: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及其哲学意义。
恩格斯指出,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家们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凡是认为精神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组成唯物主义阵营。
第4段:哲学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恩格斯指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用语只是在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的,它们不能在别的意义上被使用。
第5段: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内容及其哲学意义。
恩格斯首先指出,哲学基本问题还有另一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亦即思维能不能正确反映存在、我们能不能正确认识世界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便划分出哲学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恩格斯指出,绝大多数哲学家都肯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即都坚持了可知论。
第6段:运用实践观点对不可知论的经典式批判。
恩格斯指出,有一小部分哲学家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即不可知论者。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有英国的休谟(1711—1776)和德国的康德(1724—1804)。他们在哲学的发展上是起过很重要的作用的,但都是不可知论者。对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进行过批判。但是二人要么是在唯心主义立场上进行批判,要么是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立场上进行批判,都只是从逻辑或理论上进行批判的,都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因此都没能粉碎不可知论。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在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用实践的观点彻底粉碎了不可知论。
2.资产阶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点(7—16段)
第7段:以哲学发展史的事实为根据,说明实践是推动哲学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指出,17世纪以来,推动哲学发展的力量,并不是哲学家们的思维,而是自然科学和工业。不仅当时的唯物主义哲学是随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就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发展,也因此而渐渐充满了唯物主义的内容,力图用泛神论的观点来调和精神和物质的对立,甚至黑格尔的哲学也可谓是“就内容和方法来说唯心主义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
第8段:通过评论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指出施达克不了解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恩格斯评论指出,施达克在评述费尔巴哈的时候,还是不自觉地从哲学基本问题出发的。他把费尔巴哈与康德、黑格尔等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们还是分开来加以叙述的。在导言部分说明了从康德以来唯心主义的发展,在正文中则说明了费尔巴哈哲学发展的过程。导言部分的缺点就是文字晦涩难懂,并且对黑格尔在哲学发展中的成就估价不足。正文部分的缺点就是他采用了过多的哲学术语,而且这些哲学术语又是各派都有,极不统一,以致使他自己发生混乱,把费尔巴哈这样一个杰出的唯物主义者说成是唯心主义者了。
第9段:(费尔巴哈的发展进程……但是往前进时就不一致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费尔巴哈对待唯物主义的偏见。
费尔巴哈认为,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物质世界是唯一现实的世界,除了这个物质世界之外,并不存在任何其他的精神世界。至于人的意识,那不过是人们的产物而已。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倒是物质的产物。这种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思想就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费尔巴哈是一个“纯粹的唯物主义”者,但却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原因在于:在费尔巴哈看来,唯物主义应当是一种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应当是人类的本质和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础。可是在19世纪50年代的时候,德国出现了一批以毕希纳、伏格特、摩莱肖特为代表的庸俗唯物主义者。他们认为一切都是物质,就连思想也是物质。费尔巴哈是不同意这种唯物主义观点的,所以他表示:向后退时,即如果把唯物主义了解成一种作为人类本质和人类知识大厦基础的世界观时,那就承认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了;可是向前进时,而如果像庸俗唯物主义者那样,把唯物主义了解为生理学里面的某种具体观点,把思想也看成是一种物质时,那就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了。由此可见,费尔巴哈不承认自己是唯物主义者,不是因为他不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唯物主义原则,而是因为他不愿把自己同庸俗唯物主义者们混在一起。
第10段:费尔巴哈拒绝唯物主义称号的原因,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
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不愿意称自己为唯物主义者的原因,实质上是把一般的东西和个别的东西混为一谈了,把作为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这样一个一般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与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和19世纪的德国庸俗唯物主义等唯物主义的具体表现形式混为一谈了。可见,费尔巴哈在这里犯了用个别代替一般的错误。
第11段: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局限性——机械性。
恩格斯指出,17世纪和18世纪的资产阶级唯物主义者,主要表现在机城唯物主义。他们并不了解物质运动的多样性,更不了解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把一切运动都看成是简单的机械运动,他们用纯粹的机械原因去解释生物、化学等复杂现象。由此看来,就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条件来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的缺陷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12段: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第二个局限性——形而上学性。
恩格斯指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第二个局限性在于:“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3]即否认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把事物的发展看成是单纯的量变过程、看成是重复的循环过程。究其原因,恩格斯指出,这是和当时的自然科学状况以及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相适应的。当时的自然科学还只是停留在对自然界现状的说明上,还没有进一步去说明自然界的发展。因此,17—18世纪的唯物主义有形而上学性这一缺点也就不可避免。
第13段: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第三个局限性——不彻底性。
恩格斯指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既然不能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当然也就不能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去对待社会历史。他们看不到社会历史发展中各个阶段之间的内在的、有机的联系,他们把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各个阶段看成是互不联系的碎片。而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具有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即没能把他们在自然领域中的唯物主义观点进一步彻底地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
第14段:批判庸俗唯物主义。
恩格斯指出,19世纪50年代,德国出现的一批庸俗主义者的学说丝毫没有超过他们导师的范围,即没有超过18世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的水平,仍然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的缺陷。这些庸俗唯物主义者用自己狭隘的自然科学知识去解释唯物主义,从而把唯物主义简单化、庸俗化了。庸俗唯物主义的出现非但不是唯物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进步,相反却是唯物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倒退。
第15段:费尔巴哈没有克服18世纪唯物主义局限性的原因。
费尔巴哈所处的时代,自然科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三大发现”,但是费尔巴哈却没有总结和利用自然科学上的新成就,去克服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的缺陷。究其原因,这是和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状况、和当时德国的社会制度分不开的。费尔巴哈生活的时代,虽然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三大发现”,但是“三大发现”还没有作出比较明确、比较完善的结论来。这一结论是在费尔巴哈逝世前的一两年中才作出来的。另外,费尔巴哈哲学的缺陷是与他长期过着乡间的隐居生活分不开的。所以,“现在已经成为可能的、排除了法国唯物主义的一切片面性的、历史的自然观,始终没有为费尔巴哈所了解,这就不是他的过错了。”[4]
第16段:(第二,费尔巴哈说,……加以详细的考察。)费尔巴哈的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的。
费尔巴哈曾经说过,唯物主义是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础。这说明费尔巴哈已经正确地认识到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这一唯物主义原则,应当成为一切具体科学的基础,即不仅应当成为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而且应当成为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但是费尔巴哈并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他本人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还是一个唯心主义者。费尔巴哈之所以不能把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向前推进一步、把它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并建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点,这仍然是由于他长期隐居在乡间的缘故。
3.对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标准的批判(17—22段)
第17段:(这里还应当指出,……理想的力量吗?)施达克在评价费尔巴哈时所用的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施达克是根据什么标准把费尔巴哈划分成为唯心主义者的呢?恩格斯指出,他不是拿哲学基本问题当作标准去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而是拿相信不相信理想力量,有没有理想的愿望和目的。在施达克看来,费尔巴哈是相信人类进步,主张同情、博爱,追求真理、正义的,因此费尔巴哈就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第18段:从哲学的事实上看,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符合事实的。
恩格斯指出,施达克的这种划分标准是和当时德国庸人中流行的、发生在哲学领域之外的、利用席勒诗歌中的只言片语构建的一些偏见分不开的。根据当时德国庸人们的意见,唯物主义的本质就在于它非常强调物质上的享受,唯心主义的本质就在它特别强调道德上的理想。这样,如果按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看来,黑格尔就应当是一个站在反对唯心主义斗争最前线时唯物主义战士了,可是,谁都知道,黑格尔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可见,从哲学事实上看,唯心主义和追求理想的愿望并不是一回事。因此,施达克把它当作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符合哲学事实的。
第19段:从逻辑的推论上看,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荒谬的。
恩格斯指出,如果说凡是有理想愿望、理想目的的人就是唯心主义者的话,那么按照逻辑上的推论就必然要得出一个非常荒谬的结论,即世界上所有人都是唯心主义,世界上就没有唯物主义者了。既然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唯心主义者,他们之间根本没有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那么施达克为什么还要提出一个标准来去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呢?这岂不是自相矛盾了吗?可见,从逻辑推论上看,唯心主义和追求理想的愿望也不是一回事。因此,施达克把它当作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荒谬的。
第20段:从历史的实践上看,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错误的。
恩格斯在这里用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伏尔泰、卢梭和狄德罗的历史事实来说明:相信人类进步、追求理想愿望、为真理正义而斗争的人,往往不是唯心主义者,而是唯物主义者。由此看来,从历史的实践上看,唯心主义与追求理想的愿望之间也没有必然联系。可见,施达克把它当作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也是错误的。
第21段:施达克在这一问题上犯错误的原因在于,他向世俗庸人的偏见做了不可饶恕的让步。
在当时的德国社会中,有一些世俗庸人们,他们由于受了教会神父们长期诽谤唯物主义的影响,而把唯物主义者说成是专门追求物质享受,非常肮脏低贱的人;把唯心主义者则说成是注意精神享受,非常高尚可敬的人。恩格斯批判指出,这些庸人们虽然在表面上极力贬低物质享受,极力抬高精神完善,但是在实际上他们真正迷恋的却是物质享受。施达克不但没有看出庸人们的这种议论是对唯物主义的一种恶意攻击,反而受了他们的影响,因此才在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
第22段:施达克在捍卫费尔巴哈过程中的成绩。
恩格斯指出,施达克虽然错误地把费尔巴哈当作一个唯心主义者,但是他还是极力维护费尔巴哈,极力反对黎尔、文得尔班、朗格等新康德主义者对费尔巴哈的攻击的。在这一点上,施达克是有功劳的。
(四)第三章的基本观点
第三章主要是对费尔巴哈哲学中唯心主义的历史观点的批判,尤其是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点和伦理观点中唯心主义杂质的批判。
本章共有16段,论述了三个问题:
1.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点中唯心主义杂质的批判(1—5段)
第1段:(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最高形式之一。)费尔巴哈宗教观点中的唯心主义杂质。
费尔巴哈在反宗教的斗争中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在费尔巴哈的宗教观点中,却存在着唯心主义的成分。恩格斯在这里引用了费尔巴哈的一段话来说明其宗教观点中的唯心主义杂质。从费尔巴哈的这段话中可见费尔巴哈宗教观点中的唯心主义杂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费尔巴哈把宗教和人的感情混为一谈,认为宗教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二是费尔巴哈夸大了宗教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全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宗教变迁史。显然,费尔巴哈这种观点,确实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点。
第2段:批判费尔巴哈把宗教和人的感情混为一谈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点。
恩格斯指出,宗教和人的感情关系根本不是一个东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是一种与人类共存亡的社会现象,而宗教却不是一种与人类共存亡的社会现象,它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更何况,现存的宗教对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并不是十分关心、重视的。恩格斯又举了法国大革命的例子来进一步证明这个问题。可见,费尔巴哈关于宗教是人天生就有的感情,宗教就是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关系的说法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第3段:费尔巴哈把宗教与人的感情混为一谈的观点的唯心主义实质。
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在这个问题上唯心主义观点的实质就表现在:他不是把性爱、友谊、同情等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在其本来的意义上去了解,而是错误地把它和宗教联系起来,把它抬高到宗教的地位上去加以理解的。费尔巴哈把感情关系抬高到宗教地位上去的根据是,他认为,宗教一词是从动词“联系”演变来的。“联系”亦即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这一运用语源学上的把戏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抬高到宗教地位的做法是完全符合唯心主义的要求的。
第4段:(费尔巴哈下面这个论断……曾遭受了怎样的失败。)批判费尔巴哈夸大宗教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点。
恩格斯在这里用历史的事实驳斥了费尔巴哈夸大宗教的作用,并把宗教变迁当作划分历史时期标准的唯心主义观点。
首先,恩格斯指出,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历史上的发展都一定伴随着宗教上的变迁,因此我们不应该把人类的历史看作是一部宗教变迁的历史。恩格斯指出,只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三个世界性的大宗教才在人类历史上起过比较大的作用。其次,恩格斯指出,虽然有一些宗教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曾经起过重大的作用,但是不管它们所起的作用有多大,最多也只能是一种影响的作用,而不可能是一种决定的作用。总之,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伴随有宗教的色彩,但是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不是宗教的发展决定历史的发展,相反,倒是历史的发展决定宗教的变迁。
第5段: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费尔巴哈把人类历史归结为一部宗教变迁史的观点的荒谬性。
恩格斯指出,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真实的纯洁的感情关爱是少得非常可怜的。费尔巴哈把少得可怜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加以神圣化,把它抬高到宗教的地位去加以认识,这显然是不符合阶级社会中的实际情况,而且还掩饰、抹杀了阶级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因此,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的问题上,我们和费尔巴哈的观点是根本不同的。我们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看作是阶级斗争,费尔巴哈则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看作是人和人之间的性爱、友谊等感情上的关系,我们把社会发展的历史看成是一部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历史,费尔巴哈则把社会发展的历史看作是一部宗教变迁史。
2.对费尔巴哈伦理观点中唯心主义杂质的批判(6—14段)
第6段: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出发点原则。
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出发点就是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孤立地抽象地去对待伦理学中的各个问题,而不是用辩证法的观点具体地历史地去对待伦理学中的一切问题。费尔巴哈主张不要研究虚幻的宗教世界和上帝,而要研究现实世界和现实的人。但是,费尔巴哈这种唯物主义思想,并没有使他在伦理学中摆脱唯心主义观点。以此去观察社会历史,是不会正确揭示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可见,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者,但在社会历中观上却和旧唯物主义者一样,仍然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第7段:(他在这种关系中……一个未知的地带。)对比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伦理学指出,由于费尔巴哈从抽象的人出发,因而他的道德观也是抽象的。
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的伦理学虽然就其形式讲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就其内容讲却是十分现实的。与之相反,费尔巴哈的伦理学,虽然就其形式讲是现实的,但是就其内容讲却是十分抽象的。总之,费尔巴哈的伦理学比起黑格尔的理论学来,是非常抽象、贫乏的。
第8段:(在善恶对立的现实上,……仍然是毫无结果的。)对比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善恶观指出,费尔巴哈对善恶这一伦理学中的重大问题的理解也是十分抽象肤浅的。
恩格斯指出,黑格尔虽然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但是在善恶这个问题上,他却有着比较深刻的见解。黑格尔认为,很多人往往只看到善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而没有看到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其实,恶乃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而费尔巴哈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他把道德上的善和恶绝对对立起来,认为善就是绝对的善,恶就是绝对的恶。他只看到善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而没有看到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恩格斯指出,这一说法在费尔巴哈那里也仅仅是说说而已,就像是一句空话,“仍是毫无结果的”。
第9段:费尔巴哈道德的基础和基本原则及其贫乏空洞性。
费尔巴哈认为,追求幸福是任何一个人生下来都有的欲望,也是人人都应该具有的权利,因此应当把它作为人类道德的基础。为了使每个人都能普遍地得到真正幸福的生活,就必须遵守下面两条道德的基本原则:第一,要正确地估计自己追求幸福行为的自然后果,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的节制。第二,要正确地估计自己追求幸福行为的社会后果,要尊重别人,不要影响别人对幸福的追求。对此,恩格斯指出:“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又是爱!),这就是费尔巴哈的道德的基本准则,其他一切准则都是从中引申出来的。无论费尔巴哈的妙趣横生的议论或施达克的热烈无比的赞美,都不能掩盖这几个命题的贫乏和空泛。”[5]
第10段:(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供道德用的食物了。)费尔巴哈的道德基本原则对于广大人民来说是空想的,根本行不通的。
恩格斯指出,实际生活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在他专为自己打算,而根本不去考虑自己的行为对别人是否有影响的条件下,还往往达不到自己追求幸福的目的。如果要求一个人的行为既对自己有利,又对别人有利,又要百分之百的实现,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追求幸福是要有条件的。因此,费尔巴哈那种人人都应该有享受幸福权利的道德原则,对于那些无衣无食,饥寒交迫的人们说来,只是一句没有任何意义的空话而已。
第11段:费尔巴哈的道德基本原则,即人人都有享受幸福的平等权利的观点,在阶级社会中是根本行不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是根本谈不上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普遍平等权利的。恩格斯在这里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事实,用阶级社会中相互对立的阶级之间根本没有平等权利的事实,驳反了费尔巴哈的观点。恩格斯指出,在奴隶社会中的奴隶和奴隶主之间,在封建社会中的农奴与农奴主之间,都有着严格的等级界限。因此,他们之间不要说在实际上享受幸福的平等权利是没有的,就是那种在法律面前形式上的平等权利也是没有的。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平等权利。无产阶级只是资产阶级幸福的牺牲品,他们能够维持一般的生活已经算不错的了,无论在物质生活上和精神生活上都没有什么幸福可言。
第12段:费尔巴哈的道德基本原则在阶级实质上,是一种资产阶级性质的道德原则。
恩格斯指出,如果根据费尔巴哈的道德基本原则,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证券交易所里,在做买空卖空投机生意活动中取得胜利的资本家,就是道德上最高尚的人了。这是因为:首先,这个资本家到证券交易所中去做买空卖空的投机生意是完全自愿的、是为了追求幸福的。而且他并不妨碍别人也可以到那里去追求幸福。所以这一行为是完全合乎费尔巴哈的道德原则的。其次,因为这个资本家是投机生意中的胜利者,这说明他对他自己行为后果的估计是完全正确的。他赚了钱,得到了幸福和愉快,也不妨碍别人对幸福的追求。所以从费尔巴哈的道德标准看来,这个资本家就是道德上最高尚的人物了。至于那些在投机生意中的失利者,由于他们在投机活动中遭到了失败,因此按照费尔巴哈的道德标准看来,他们就是不道德的。由此可见,费尔巴哈的道德原则是完全适合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
第13段:费尔巴哈的道德基本原则在阶级社会中的反动性质。
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认为爱是万能的,它能够创造奇迹,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切困难、一切问题,就是在阶级社会中也是如此。显然,这种在阶级社会中宣扬超阶级的爱,企图用超阶级的爱去调和阶级矛盾,抹杀阶级斗争的做法,是非常反动的。这实际上是做了剥削阶级的帮凶。所以恩格斯才在这里指出:“这样一来,他的哲学中的最后一点革命性也消失了,留下的只是一个老调子:彼此相爱吧!不分性别、不分等级地互相拥抱吧!——大家都陶醉在和解中了!”[6]
第14段:对费尔巴哈伦理观点的总结性批判。
恩格斯在这里总结出三点:首先,一切道德原则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在变化着的。因此,费尔巴哈想要创立一个在一切时间、地点、条件下都能适用的道德基本原则,这是根本办不到的。其次,在阶级社会中的道德是有阶级性的,每个阶级甚至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道德。因此,费尔巴哈想要建立一个任何阶级都适用、任何阶级都要遵守的道德标准也是根本办不到的。最后,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的普遍爱情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此,费尔巴哈想要以超阶级的爱作为自己全部道德学说的基础,这是十分荒谬的。
3.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根源与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建立(15—16段)
第15段: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和社会根源。
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没能把他的唯物主义理论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没有用他的唯物主义理论去说明宗教、道德等社会现象,主要是因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脱离了实践的唯物主义,他不了解人类的社会实践,尤其是革命斗争的实践对人们认识的深刻意义。正是由于费尔巴哈脱离开社会制度去观察社会现象,脱离开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去观察人,因此他也就根本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和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
第16段:费尔巴哈没能完成的建立唯物史观的任务,以后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
根据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把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的这个任务,费尔巴哈虽然没有完成,但是迟早是要有人去完成的。这个任务以后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它完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1845年所写的《神圣家族》一书中,就开始把唯物主义的原则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了。在这本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关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点,指出了劳动群众是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力量、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等,从而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又在自己的其他一系列著作中系统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五)第四章的基本观点
第四章主要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怎样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前的一切哲学有何本质上的不同。
本章共有29段、说明了两个问题:
1.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1—11段)
第1段:青年黑格尔派的鲍威尔等都未能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束缚而走上唯物主义道路,唯有费尔巴哈走上了唯物主义道路,但是他的哲学仍然有许多缺陷。
恩格斯指出,施特劳斯、鲍威尔和施蒂纳等青年黑格尔派,在批判基督教方面的确是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他们还未能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束缚,还都是唯心主义者。在青年黑格尔派中,只有费尔巴哈才通过对基督教的批判走上了唯物主义的道路。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还有很多缺陷:一是费尔巴哈把自己的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二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一个半截子的、不彻底的唯物主义。三是费尔巴哈在对待黑格尔哲学上采取了全盘抛弃的态度,这也是不正确的。四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内容是非常贫乏的。
第2段:在黑格尔哲学解体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一个崭新的、唯一科学的哲学学派。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早期的时候,还是接近于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者和革命民主主义者。在黑格尔哲学解体的时候,他们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哲学上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方向,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3段: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这个新的哲学学派的特点。
恩格斯首先指出,马克思他们所创立的这个学派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学派,这个学派和一切唯心主义的哲学都是根本不同的。一切唯心主义哲学都不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了解和说明世界的,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这种哲学,则坚决主张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了解世界和说明世界,而不许附加任何主观上的臆想;它坚决主张要从事物本身的联系中去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而反对从幻想的联系中去说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恩格斯接着指出了他们所创立的这个“学派”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学派,因此这个学派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哲学也是根本不同的。这一新唯物主义哲学,坚决主张把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到一切领域中去。
第4段:马克思和恩格斯扬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恩格斯指出,他和马克思是继承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以黑格尔的辩证法作为新唯物主义的“出发点”的。但是黑格尔是把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弄颠倒了,即主观辩证法不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倒是对主观辩证法的反映。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不是用脚立地,而是用头立地的。显然,黑格尔的这种唯心主义辩证法,是不能用来说明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为了正确地说明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唯物主义的改造。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唯物主义改造的实质在于:把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摆正,把头和脚颠倒过来,叫黑格尔的辩证法不用头立地,而用脚立地。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这样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创造了作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力的思想武器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第5段: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践意义。
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的辩证法虽然认为一切都是发展的,一切发展都是没有止境的,但是黑格尔并没有把他的这个辩证法思想贯彻到一切领域中去。在黑格尔看来,社会是有发展的,但是自然界却是没有发展的;就是社会,它也只是在过去有发展,在今后它就没有发展了。在黑格尔看来,普鲁士王国是社会发展的顶点,黑格尔哲学是哲学发展的顶峰。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有人去追求那最终的永恒真理,其实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人的认识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所能达到的总是相对真理,它只能越来越接近绝对真理,而不会达到绝对真理。
第6段:形而上学产生的根源以及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给形而上学方法带来了危机。
恩格斯这里讲的“黑格尔称之为‘形而上学的’方法”,就是指那种把世界上的各个事物和现象,看成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静止不动、永恒不变的反辩证法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而言的。恩格斯接着指出,这种把事物看成孤立的、静止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虽然是错误的、反科学的,但是它还是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的必经阶段,它的产生和存在还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但是19世纪以后的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就宣布了形而上学的破产。
第7段:(但是,……大踏步地前进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大大推动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自然科学在19世纪的时候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以细胞的发现、能量转化定律的发现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发现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大发展,大大推动了人们认识的发展。它们粉碎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要求用辩证法代替形而上学,用唯物主义代替唯心主义,从而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第8段:(第一是发现了细胞,……更高的发育的道路。)自然科学的第一个发现——细胞的发现对认识的意义。
由于显微镜的利用,在19世纪上半叶的时候,自然科学家们就开始发现了细胞。细胞的发现,证明世界上的一切生物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彼此无关的,相反它们却是一个彼此有着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且还说明了生物本身不是永恒不变的,相反一切生物都要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地发展。细胞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辩证法。
第9段:(第二是能的转化,……不断转化的过程。)自然科学的第二个发现——能量转化定律的发现对认识的意义。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40年代的时候,自然科学家们发现了能量转化定律。该定律证明自然界中的一切能量,在一定的条件下,却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相互转化,而且在它们的相互转化中,任何能量都不会因此而凭空产生,也不会因此而凭空消失。该定律表明,物质运动是客观的,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只是彼此相互转化,而不能凭空产生和凭空消灭;世界上物质运动的形式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彼此无关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统一整体。
第10段:(最后,……原生质或蛋白质形成的。)自然科学的第三个发现——达尔文进化论的发现对认识的意义。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他在书中用一系列的事实说明了生物的变化和发展。他认为整个生物界中根本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们都有着自己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这不仅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与物质运动变化发展的原理作了科学上的论证,而且还给那种认为生物物种是永恒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以及那种认为生物物种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宗教唯心主义观点以致命的打击。
第11段:自然科学中的三大发现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对于自然科学发展的意义。
恩格斯指出,自然科学中的三大发现以及其他的巨大成就,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有很大意义的。它使我们能够看到自然界中各个现象之间的联系,能够把整个自然界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使我们能够对整个自然界作出一个科学的说明。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意义。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主张根据自然界本来的面貌去证明自然界的,只是以自然科学的材料和人类的实践为依据,给具体自然科学提供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指导自然科学并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像自然哲学那样去包括和代替各门具体自然科学。因此,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后,自然哲学就终结了,谁再想恢复它,那就是反动的了。
2.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及其基本原理(12—29段)
第12段:必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从而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恩格斯指出,作为社会科学理论基础的历史哲学、法权哲学、宗教哲学、道德哲学等也都是用主观上想象的联系去代替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真实联系的。在唯心主义者看来,社会历史不是按照它本身的客观规律在发展着,而是按照某种神的目的或人的目的在发展着的。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坚决抛弃这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点,用社会历史本身的联系去代替过去那些人为的、臆造的联系,从而发现并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13段:社会发展史不同于自然发展史的特点及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
恩格斯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是有着根本不同之点的:自然界的发展是盲目的、不自觉的、不需要人的活动参与的,而社会历史的发展则是自觉的、一定要有人的活动参与的;自然界现象是可以不断重复出现的,而在社会历史现象中,则绝不会有完全重复事件的发生。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虽然有着根本不同之点,但它们都是有着自己的客观发展规律的。人们的活动虽然是有目的、有愿望的,但是人们的目的和愿望,如果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那就能够实现;如果违反社会发展规律,那就不能实现。
第14段:要发现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必须揭示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社会发展的动力。
历史的发展总是由许多抱有各种不同目的并根据自己目的进行活动的人向前推进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是在这些人的矛盾和冲突中实现出来的。由此才说历史是人创造的。因此,在肯定社会历史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还必须进一步研究人们有些什么样的思想动机,这些思想动机又是被什么样的物质原因所引起的,否则就不能发现和掌握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因此,在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时候,一方面,不要因为人们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就否认或忽视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另一方面,也不可以因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就否认人的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忽视对人们思想动机的研究。
第15段:旧唯物主义等一切旧哲学只看到人们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没有看到客观规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而人们的活动又是受人们的思想动机所支配的,而人们的思想动机又是被一定的物质原因所引起的。因此,只有从人民活动的思想动机进一步探求出它的物质原因来,才能揭示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才能正确证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但是,马克思主义之前包括旧唯物主义哲学家在内的一切哲学家,他们都把人们的思想动机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而也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第16段:如何研究人们的思想动机,是发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唯一正确途径。
恩格斯指出,一要研究推动广大群众行动的思想动机,不要只把注意力放在个别人物思想动机的研究上。二要研究在社会发展中长期起作用的引起历史巨大转变的思想动机,不要只去研究那些引起历史发展中暂时事件的偶然因素。三要研究群众和领袖人物在实践中的各种思想动机。这是引领我们探索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唯一途径。
第17段:发现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历史条件,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恩格斯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要想认识到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是十分困难的。但是自从资本主义社会代替了封建社会以后,等级制度被消灭了,阶级关系日益明朗化了,这就使人们能够越加清楚地认识到,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恩格斯以英国和法国的阶级斗争情况为例说明。
第18段:阶级斗争是被生产方式决定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恩格斯指出,历史上奴隶与封建主的斗争、农奴与农奴主的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归根到底都是由经济上利益的冲突而引起的。当然,他们之间也有争夺政治权利的斗争,但是政治斗争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经济上的利益,政治斗争不过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罢了。这里,恩格斯以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为例,说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产生和发展是如何被生产方式决定的。
第19段:国家、政治制度也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
恩格斯指出,历史已经证明,任何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任何阶级斗争,终究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但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学家都没有看到这一点。他们认为国家、法律等政治制度是社会发展中的决定因素,经济关系、市民社会则是社会发展中的被决定因素。恩格斯指出,这种看法只是涉及到了问题的形式,而没有涉及到问题的内容。如果深入探究一下就会发现,国家的意志不过是生产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经济上要求的集中表现而已。而这种经济上的要求又是被生产方式的发展所决定的,即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所决定的。
第20段: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是被社会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在生产和交通都很发达的近代社会中,国家好像是可以不依赖于经济条件而独立存在着的,其实不然。一个国家为什么存在?它的性质如何?它为哪一个阶级服务?它采取什么样的形式为这个阶级服务?这些都是被社会经济基础、社会经济条件,即被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如果说生产力水平较高的近代国家,还是依赖于社会经济条件的话,那么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古代国家就更加如此了。任何时候,国家都不能脱离社会经济条件而独立存在。
第21段:法律也是受社会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资产阶级法律分为公法和私法两种。恩格斯指出,公法和私法都是被经济基础、经济条件决定的。因为它们实质上都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在法律形式上的表现,它们的作用都是要把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秩序巩固下来。它们都是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它们都是资产阶级的意志在法律形式上的表现,它们的任务都是要维持和调整在统治阶级看来是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22段:把国家看成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的认识论根源。
恩格斯指出,国家虽然受经济基础决定,但是它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反作用于社会的发展,它能用自己的各项政策去干涉社会生活,去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前其他的历史学家根本不了解被压迫阶级为了使自己在经济上获得解放,首先必须使自己在政治上获得解放;不了解政治斗争归根到底总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因此,他们才夸大了国家的相对独立性并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
第23段:把法律看成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的认识论根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法律作为上层建筑,它是不能脱离开社会经济基础而独立存在的。不是法律决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倒是社会经济关系决定法律的性质和内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家和法学家们并没有看到这一点,片面夸大了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因此便错误地认为,法律可以脱离开经济基础,脱离开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而独立存在,并能决定社会发展。
第24段:哲学和经济基础的关系,哲学的发展是被经济的发展所决定的。
恩格斯指出,哲学这种社会意识形态,虽然与社会经济之间的联系相对疏远,但是它和社会经济条件之间也并不是没有联系的,它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由此可以看出,哲学的发展并不是被抽象思维本身的发展所决定的,而是被经济的发展所决定的。
第25段:宗教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宗教的产生和变化是被经济的发展所决定的。
恩格斯指出,宗教这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被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过去的人们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只看到各种社会意识形态随着思想体系的改变而改变,而没有进一步看到思想体系的改变又是被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这里恩格斯用宗教本身发展的历史,具体说明了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变化是怎样被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总之,从宗教产生、发展史来看,宗教的产生和发展是被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变化决定的。
第26段:宗教的改革运动也是被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
恩格斯指出,最初出现在法国亚尔比城的新教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是由于新教本身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它是不可能被扑灭的。相反,它一定要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成长壮大起来,渐渐由地方性的斗争扩展成为全民族规模的斗争,并将随着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斗争的胜利,而最终战胜旧教。恩格斯在这里以德国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和法国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运动为例说明了这一问题。总之,宗教的斗争归根到底还是被经济的发展所决定的。
第27段:资产阶级革命利用不利用宗教外衣也是被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已经开始成熟壮大,并有了自己独立的政治思想体系。因此这时的资产阶级革命就丢掉了宗教信仰的旗帜,打起了人类理性的旗帜,抛弃了宗教的神秘外衣,采用了纯粹政治的形式,而公开进行反封建、反基督教的斗争了。资产阶级革命在前一阶段为什么要利用宗教外衣,在后一阶段为什么又抛弃了宗教外衣,这是被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
第28段:宗教等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它的发展变化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
恩格斯指出,任何社会意识形态都有它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它们在自己的发展中,都要继承前代的思想成果,都要在前代遗留下来的思想材料的基础上继续前进,而不能脱离开旧的思想传统单搞一套。宗教如此,哲学、艺术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也是如此。但是,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被宗教本身所决定的,而是被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
第29段:总结第四章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中的伟大变革。
恩格斯指出,上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已经被历史发展的本身所完全证实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就是哲学中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现,结束了这种作为科学之科学的旧哲学。哲学再不是包罗万象的思想体系了,它不再研究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具体规律了,哲学只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想发展的最一般的辩证规律了。这样,马克思主义就在哲学领域中完成了一次伟大的革命。
(六)《结束语》的基本观点
《结束语》主要说明了1848年革命以后德国理论界的情况,阐明了哲学中的党性问题。
《结束语》共有2段:
第1段:1848年革命以后,德国资产阶级对待理论的态度。
在1848年革命以前,当德国资产阶级还没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候,它还是积极地从事科学研究,从事理论活动,来为资产阶级革命做理论上的准备的。但是在1848年革命以后,德国资产阶级已经因为与封建统治者进行妥协而爬上了统治地位,资产阶级除了对金钱感到兴趣之外,对科学研究和理论活动等就根本不感兴趣了。所以,德国资产阶级由进步变成了反动,德国资产阶级的学者也就随之隐退堕落下去了。
第2段:1848年革命以后,德国无产阶级对待理论的态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
恩格斯指出,1848年革命以后,德国无产阶级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而成为对理论真正感兴趣的人了。因为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是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完全一致的,而且还因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本身要求认识和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要求有科学的理论作为自己革命斗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无产阶级的哲学,它是面向无产阶级、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服务的,它给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无产阶级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它就在无产阶级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得到了无产阶级热烈的同情和全力的支持,它会引导人类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从恩格斯的《结束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方面,哲学是有阶级性、有党性的。阶级社会中的哲学总是属于一定阶级并为这一阶级服务的。所以,资产阶级哲学的党性和无产阶级哲学的党性是根本对立的。另一方面,虽然早期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是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但是到了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由进步阶级变成了反动阶级以后,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就和社会发展的规律逐渐发生了矛盾,而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是和社会发展规律完全一致的。所以,资产阶级哲学的党性和科学性是不一致的,无产阶级哲学的党性则是和科学性完全一致的。
三、综合评述
《费尔巴哈论》是一部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经典之作。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与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总结了马克思和恩格斯40年来哲学研究的成果和哲学斗争的经验,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阶级条件、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和论述,确立了划分哲学派别的标准,具体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哲学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
《费尔巴哈论》不仅回击了社会上的错误思潮,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对于研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具有重要文献价值。著作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诸如关于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理性的批判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实的人的观点,对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人的地位的肯定和对人的作用的重视及对人的塑造等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再有如,关于客观规律与人的能动性的理论、人们有目的的行动如何创造历史以及探究历史基本动力的途径的思想、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等,对于指导今天的社会实践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7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44—245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