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脱离辩证法就没有科学的认识论

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使它的认识论与辩证法相脱离,因而不可能将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和认识过程,结果旧唯物主义者在处理认识过程中的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以及归纳与演绎等关系问题上陷入了片面性。

总之,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一思想,表明唯物辩证法乃是认识事物(包括“精神客体”在内)的基本方法。这一方法已经从正反两个方面为整个哲学史、认识史以及人类认识活动的辩证法所证实。脱离辩证法,就没有科学的认识论。辩证法和认识论是有机的统一,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灵魂。

(三)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19—20段)

旧唯物主义由于缺乏辩证法,就使它不可能揭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因而难以战胜唯心主义。法国唯物主义者狄德罗在批判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时指出,贝克莱的哲学不过是一种“只有瞎子才会创造出来的”“怪诞体系”。这种说法,虽然从根上说是正确的,但是未免过于简单。所以他未能克服唯心主义。由于“哲学唯心主义是经过人的无限复杂的(辩证的)认识的一个成分而通向僧侣主义的”。[20]所以,不对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进行细致、深刻的分析,而只是把它简单地宣布为“荒诞”的,是胡说八道,是不可能战胜它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唯心主义作为一种哲学学说,无疑是荒谬的,但是它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厚的认识论根源的。它是在人类认识的复杂过程中产生的。列宁说:“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某一方面、某一侧面,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21]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唯心主义片面地夸大、膨胀认识过程中的某一个方面、部分,犯了片面性错误;第二,它把这个被夸大的方面、部分加以无限抬高、神化,使之成为脱离现实世界的“神”。例如,在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感觉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人类认识的直接来源。但是,如果片面地夸大感觉的作用,把它说成是世界上的唯一存在物,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它构成的,这就会陷入唯心主义。英国哲学家贝克莱就是这样一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全都是由感觉构成和派生的,离开了感觉,世界上就不再存在什么东西了。这种看法显然是十分荒唐的。

另外一些哲学家,则片面地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把认识过程中的概念、理性认识加以绝对化,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唯一实在的东西,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它派生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是通过把人类的理性认识中的概念、观念加以片面夸大、绝对化而形成的。根据黑格尔的观点,自然、社会都不过是他的“绝对观念”外化的结果,都是由绝对观念派生的。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歪曲。

可见,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都是通过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某一成分、方面,而陷于“僧侣主义”的。由此列宁作出结论:“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22]因此,唯心主义与僧侣主义是相通的,都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不结果实的花”。

如果说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只是说明了唯心主义哲学是怎样产生的,那么,唯心主义哲学的阶级根源,则说明它为什么一定要产生的问题。这就是说,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是有着坚实的社会根源的,它是服从于维护某一统治阶级(阶层或集团)的特殊利益和需要之上的。唯心主义符合剥削阶级的利益要求,因此,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这正是唯心主义存在的阶级根源。因此,为了分析、批判和战胜唯心主义,除了要揭示其认识论的根源外,还必须同时注重分析唯心主义产生的社会、阶级根源。

三、综合评述

《谈谈辩证法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是列宁研究辩证法问题一些成果的概括,集中体现了列宁对辩证法问题研究的广泛和深刻。它首次明确指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首次指出了两种发展观的对立的思想,首次得出了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结论,阐明了辩证法就是认识论的思想,指出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以及唯心主义哲学产生存在的根源。《谈谈辩证法问题》与《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辩证法的要素》等著作一起构成了列宁唯物辩证法体系的雏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并为毛泽东和邓小平辩证法思想的创新与运用提供了理论基础。《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贡献。

在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时期,《谈谈辩证法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贯彻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各种复杂的矛盾和关系,反对和克服认识上的直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等形而上学倾向,改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释】

[1]《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6页。

[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57页。

[3]《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57页。

[4]《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57页。

[5]《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57页。

[6]《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57页。

[7]《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59页。

[8]《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33页。

[9]《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58页。

[10]《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58页。

[11]《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58页。

[1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58页。

[13]《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59页。

[14]《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3页。

[15]《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4页。

[16]《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59—560页。

[17]《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9页。

[18]《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59页。

[19]《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60页。

[20]《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60页。

[21]《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60页。

[2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