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文献中系统地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部著名的经典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它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对自然科学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考查,全面透彻地阐述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揭示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历史必然性,科学地论证了唯物辩证法是唯一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今天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科技发展、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和提高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写作背景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生前未完成的著作,基本上写于1873—1883年,1885—1886年做了个别补充,直至恩格斯逝世了30年之后的1925年,《自然辩证法》遗稿整体才由苏联国家出版社正式出版,以德文原文和俄文译文对照形式发表。书名来自四束书稿中第三束的标题,特别是1882年11月23日恩格斯给马克思信中所说“现在必须尽快地结束自然辩证法”。[1]

    恩格斯写作该文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总结自然科学的成就,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成果累累。康德星云假说印证了天体星系的起源和发展;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说明了生物世界的联系和转化;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提出进一步揭示了自然界的运动及其统一性。这一系列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给当时统治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自然观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缺口,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依据,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在这种背景下,恩格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着手对自然科学进行系统的研究,并打算写一部论述自然辩证法的巨著。

    第二,批判当时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在自然科学领域,当时由于没有科学的自然观做指导,思想极其混乱。一方面,19世纪自然科学的新发现揭示了自然界发展的辩证过程;另一方面,在自然科学中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仍然盛行。科学成就的辩证内容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矛盾十分突出,许多自然科学家的理论思维混乱不堪,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缺乏坚定的唯物主义立场,不懂得辩证法,从而滑向了唯心主义。因此,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急需科学的自然观导航引向,并帮助自然科学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三,反击各种鼓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的资产阶级哲学流派。

    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沉重打击了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统治,除了从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和镇压之外,又从思想上、理论上加紧了对无产阶级的思想进攻。当时流行的资产阶级思潮之一,是毕希纳等人宣扬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他们歪曲利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来解释社会生活,妄图以此修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而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另外流行的哲学派别有新康德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新康德主义者打着“回到康德去”的旗号,抛弃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思想,继承了康德的唯心主义思想。哈特曼的庸俗唯物主义是一种“折中主义杂拌”,是对唯物主义的歪曲和玷污。这些哲学派别的共同特点是歪曲地利用自然科学的成就为自己的理论作论证。恩格斯对此予以反击,写下了《自然辩证法》。

    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

    《自然辩证法》写作时期正是巴黎公社失败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进入和平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欧洲各国无产阶级正在从思想上和理论上武装自己,积蓄革命力量以便走出革命的低谷,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无产阶级革命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因此,要全面、完整地阐述和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就必须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史,特别是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进行系统、科学地概括和总结,以此来论证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恩格斯总结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用自然科学的新成就进一步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以此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展。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恩格斯写下了《自然辩证法》这篇光辉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收有该文节选。

    二、主要内容

    由于恩格斯生前并未把《自然辩证法》写完,恩格斯遗留给我们的只是他在1873年—1883年间研究自然辩证法问题时写作的一些论文、札记和片断的汇编,并不具有成书的严密结构,所以,这就给我们的结构分析带来一定的困难。

    《自然辩证法》由10篇论文、169个札记和片段、2个计划草案,共181个部分组成。恩格斯在生前曾将这些部分归为四束,每一束都冠以标题,其中第二束和第三束还写了目录。大部分论文和札记的内容是同两个计划草案即[总计划草案]和[局部计划草案]相符合的。因此,我们以这两个计划草案为主要依据,研究《自然辩证法》的结构。

    《自然辩证法》全书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一)恩格斯概述了从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说明形而上学自然观被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代替的必然性,同时深刻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部分包括论文《导言》、札记[科学史摘要]。

    《导言》

    《导言》是《自然辩证法》一书最完整最重要的论文,大约写于1875—1876年。《导言》的中心思想是论述“在自然科学中,形而上学观点由于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已经站不住脚了”。[2]它主要论述了以下两个问题。

    1.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特点和作用

    恩格斯在叙述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后,就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状况来分析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恩格斯指出当时的自然科学状况是:“在自然科学的这一刚刚开始的最初时期,主要工作是掌握现有的材料。在大多数领域中必须完全从头做起。”[3]古代只留传下来一些科学材料,在这种情况下,自然科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收集和整理材料,为以后的研究做准备。经过近三个世纪的努力,首先取得一些伟大成就的是最基本的自然科学,即关于地球上物体的和天体的力学,还有数学、刚体力学、太阳系的天文学。自然科学的其他部门离这种初步的完成还很远。

    由于自然科学处于这种初步发展状况之中,对自然界的非历史观点就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形成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恩格斯指出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和根本特点,他说:“这个时期的突出特征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总观点,其核心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的看法。”[4]这样一来,自然界的任何变化和发展就都被否定了。由此可见,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核心就是认为自然界绝对不变,没有任何变化和发展。

    形而上学自然观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它使自然科学导致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目的论。由于形而上学自然观不能从自然界本身的变化、发展来说明自然界变化、发展的原因,所以,就从自然界本身以外的动力来说明自然界变化、发展的原因。恩格斯指出,形而上学自然观“找到了一种不能从自然界本身来解释的外来的推动作为最后的原因”。“根据这种理论,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而整个自然界被创造出来是为了证明造物主的智慧。”[5]

    这个陈腐的形而上学自然观统治了十九世纪的整个上半叶,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