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主观真理观和唯物辩证真理观的对立
列宁首先批判了波格丹诺夫的主观真理观。指出波格丹诺夫混淆了真理的两个问题:一是有没有客观真理,二是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波格丹诺夫否认绝对真理,因此也就否定了客观真理的存在。列宁阐明了波格丹诺夫的真理定义(“真理是思想形式——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是不可知论和主观主义。并指出这个定义是同自然科学相矛盾的,同为自然科学关于地球存在于人类之前的论断是真理。如果真理只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那么天主教的教义也可以说是真理了。因此,否定客观真理,必然会导致信仰主义。波格丹诺夫用所谓的“集体经验”“普遍意义”“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等等字眼来解释真理的客观性,是替僧侣主义大开方便之门。列宁还指出,波格丹诺夫否定客观真理是整个马赫主义路线(“物是感觉的复合”)的必然结果。列宁指出,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与客观真理是一致的。物质的某种构造的理论和哲学上的物质并不是同一回事,列宁在此对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4]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前提就是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及其在头脑中的反映。坚持这个前提,就是承认认识中包含有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也就是承认了客观真理。马赫主义者不该忘记,这是人所共知的起码的真理。
列宁深刻论述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他指出,波格丹诺夫自认为从《反杜林论》中“发现了”恩格斯在真理问题上的折中主义和不彻底性。为了驳斥波格丹诺夫对恩格斯的攻击,揭露马赫主义者在这一问题上的无知,列宁引证了恩格斯和狄慈根的有关论述,对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作了深刻、全面的阐述。列宁指出:人的思维具有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统一;人类思维是至上的,故能把握事物真理,个人的思维是非至上的,所以具体的认识是相对真理,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在谈到相对主义时,列宁指出:如果“把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就必然使自己不是陷入绝对怀疑论、不可知论和诡辩,就是陷入主观主义。……辩证法,正如黑格尔早已说明的那样,包含着相对主义、否定、怀疑论的因素,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