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开头写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7](本文以下凡引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文字,不再加注,或只注明引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几条)这里指出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能从实践的观点去理解客观世界。
费尔巴哈的哲学是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他认为哲学的对象是人和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指出它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他说:“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存在是从自身、通过自身而来的”。[8]这表明了费尔巴哈鲜明的唯物主义立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的“对象、现实、感性”,都是费尔巴哈哲学中的用语,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世界,也就是与“思维”相对应的“存在”。费尔巴哈认为现实事物都是作为人的感性对象而存在的,所以“就是感性的存在,直观的存在,感觉的存在”。[9]把客观世界看作人的感觉、直观反映的对象,这是应当予以肯定的唯物主义观点,但是,马克思尖锐地揭示了这种观点的另一面:它没有看到客观世界是人的“实践”这种“感性活动”的对象,即“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费尔巴哈强调人属于自然界,却没有看到人也作为主体能动地改变自然界。“他把人只看做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10]所以说,他对客观世界“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还指出:“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把“绝对精神”这样的“思想客体”当作真实的存在和哲学研究的对象,他把“感性客体”即自然界和人当作自己研究的对象,但是他没有看到,作为这个“感性客体”中的一部分的“人的活动”,本身也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即改变客观对象的物质活动,也就是实践。在费尔巴哈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中,没有实践的位置。他没有看到人的实践活动作为物质世界中的一个特殊部分的重要意义。
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的意义这一主要缺点做了更详尽的阐述。他们指出,“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11]“打个比方说,费尔巴哈在曼彻斯特只看见一些工厂和机器,而100年以前在那里只能看见脚踏纺车和织布机。”[12]人的实践改变着周围的世界,所以对于周围的客观事物,除了当作人的直观的对象,从客体方面去理解外,还要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的对象,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看不到实践的意义,就不能真正理解已经在实践的作用下改变了的周围世界,也不能理解人类的历史。因为,“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