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自20世纪初以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直受到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特别青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超过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它通过揭露和批判从前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初步制定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以新的实践观为锁钥打开了认识社会历史的大门。它在检验真理的标准和人类认识的基础、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宗教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途径、人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作出了经典性的表述。它申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和历史使命,鲜明地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实践性两个显著特点。只有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把它当作指导实践、改变世界的理论武器,才能真正弄懂并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

    一、写作背景

    1841年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出版,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1845年春,27岁的马克思在一个笔记本上写下了一份11条的提纲,他在笔记的上端写着:“关于费尔巴哈”。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写的一个提纲式的笔记(记在1844—1847年的笔记中),当时题为“关于费尔巴哈”(在文字上有修改),是马克思供自己进一步研究用的提纲,根本没有打算付印,因此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1888年恩格斯在马克思的旧笔记中发现了这个“提纲”。恩格斯认为,“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是非常宝贵的。”[1]为了使读者对马克思的这个不是为了出版而写的文件更容易理解,于是1888年恩格斯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个别地方做了修改,并以《马克思论费尔巴哈》为题,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行本的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标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苏联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在发表这个提纲时另外加上的。因此,《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通常的两个文本:一个是马克思的原本——1845年马克思写在笔记本中的稿本,另一个是恩格斯的修改本——1888年稿本。两个稿本只是文字表述上有差异,内容上并没有原则区别。我们这里还是以原始稿本,即1845年稿本为依据。

    1888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发表时,马克思这位最伟大的思想家已经在5年前的1883年3月他65岁时停止了思想,历史走过了不到半个世纪的行程,但是,在这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萌芽的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却如恩格斯晚年所描述的,已经“在世界一切文明国家里,在西伯利亚矿山的囚徒中,在加利福尼亚的采金工人中,拥有无数的信徒;而这个学说的创始人、当时受到人们的憎恨和诽谤最多的一个人——卡尔·马克思,直到逝世前,却是新旧两大陆无产阶级经常请教的、并且总是乐于提供帮助的顾问”。[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写作背景。

    早在19世纪上半叶,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洲的一些比较先进的国家,不仅已经先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且还扫除了封建主义的残余,经历了工业革命。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越来越扩大,且处境不断恶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开始兴起并日益高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举行两次武装起义;1836—1848年英国的宪章运动发展成为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爆发了武装起义。这些事件表明,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的斗争已经开始走上了有组织的道路。无产阶级的政治觉悟不断提高,斗争经验日益丰富,开始产生了工会和工人政党的萌芽组织,出现了罢工、示威游行、群众大会、武装起义等有组织的斗争形式。但是他们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还没有把经济斗争进一步上升到政治斗争。所以,此时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基本上还停留在早期的自发阶段。之所以斗争还停留在自发阶段,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能够正确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理论,是因为当时的工人运动还没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结合起来。但是,当时社会上的社会主义理论不是反动的、保守的,就是空想的、非科学的。就是当时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学说,也是脱离工人运动、不能指导工人运动的。列宁曾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3]至于他们的门徒,有的甚至变成了反动的宗派,“一贯企图削弱阶级斗争,调和对立。”[4]之所以当时还没有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科学的世界观。为推动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有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了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又必须有科学的世界观。否则,谈不到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而19世纪40年代以前,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在德国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在这种世界观的指导之下,不可能出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9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费尔巴哈发表了一系列反对神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著作,如1839年的《黑格尔哲学的批判》、1841年的《基督教的本质》、1843年的《未来哲学原理》等,宣布了唯心主义的破产和唯物主义的胜利。但是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仍然是一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不彻底的唯物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仍然不能成为指导工人运动、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这样一来,就给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一项任务:在唯物主义已经战胜唯心主义的条件下,进一步改造旧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建立新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在无产阶级中间宣传这种新的世界观,使它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列宁在谈到这一点时曾经说过:“马克思、恩格斯和约·狄慈根出现于哲学舞台上,都是当唯物主义在所有先进知识分子中间、特别是在工人中间已经占居优势的时候。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于:不是重复旧的东西,而是认真地在理论上发展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就是说,修盖好唯物主义哲学这所建筑物的上层,这是理所当然的。”[5]《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写作的。

    面对这一任务,马克思从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出发,依据哲学发展的必然逻辑,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分析和批判,以构建科学的世界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正是马克思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费尔巴哈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当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不仅是马克思哲学理论活动的结晶,也是马克思亲身实践的结果。马克思亲自参加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并在实践中逐渐转变了自己的立场,站到了无产阶级一边,认识到了无产阶级是现时代的最先进的阶级,体会到了革命实践的伟大作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实践的强调也就是理论地回应了马克思的实践体验。

    就马克思思想理论形成发展的逻辑关系来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间还有一部著作,即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为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于1844年8—11月完成的著作,书名全称为《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1845年出版。现收录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该著作的批判主要是针对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进行的。全书由一个序言、一个结语和九章正文构成,序言交代了写作本书的目的,即主要是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以帮助广大读者识破思辨哲学的幻想。结语就一句话,即“我们以后知道,灭亡的不是世界,而是批判‘文学报’”。以简短有力的语言做了最后表态。九章正文的基本内容是:第1章,揭露《文学总汇报》的恶劣作用;第2章,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研究历史的唯心主义方法;第3章,青年黑格尔派故弄玄虚的烦琐哲学;第4章,研究现实的思辨方法及对蒲鲁东和蒲鲁东著作的歪曲;第5章、第8章,思辨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第6章、第7章,“精英”和“群众”对立的唯心史观;第9章,宣告批判的末日的审判。在揭露、分析和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从正面阐述了他们所创立的新世界观的许多原理,如关于历史的发源地的思想、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思想、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思想、关于思想与现实关系的思想以及唯物主义发展形态的思想等。《神圣家族》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理论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借批判自我意识哲学,对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进行了分析批判,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作了一次总清算。并且在批判中正面阐述了他们已经形成的新思想、新观点,把他们的哲学思想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主要表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站在鲜明的唯物主义立场上,进一步唯物主义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历史的发源地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唯物史观的主要原理,深刻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等。这些思想和观点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德法年鉴》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开始探讨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私有制是国家的原动力、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及人类解放、劳动创造历史等思想。

    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还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的观点,通过人与物的关系,看到了其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这就意味着,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但是却已经接近了唯物史观的中心概念,即生产关系。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总清算,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新世界观铺平了道路;新思想、新观点的提出与阐述,意味着马克思恩格斯已经深入到历史发源地内部,探讨和提示新世界观的基本原理,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制定新世界观奠定了基础。所以,《神圣家族》完成了新世界观创立前的理论准备工作,预示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创立新世界观的活动即将到来。不过,《神圣家族》的主题是批判鲍威尔等人为代表的当时德国的思辨唯心主义,而这一批判在本体论上的主要武器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尽管这时的马克思已经实行了一场哲学革命,但是他还没有来得及着手从根本上澄清自己的思想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区别,《神圣家族》因此主要地具有与唯心主义观点做最后决别、为新世界观的创立做准备的意义。马克思是于1844年11月完成了《神圣家族》的写作,随后,便为搞清楚新世界观与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关系而开始了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于是便诞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研究的目的就是阐明一种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统一在实践基础上的新的世界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主义思想的影响做了清算,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则要开始对费尔巴哈的影响做出彻底的清算。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现收录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二、基本观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11段,不足1500字。每段都是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提出来的。同时,以实践为主线又正面阐述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一)揭露和批判从前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提出新的实践观

    青年马克思是从德国古典哲学的旧营垒中走出来的,他的新世界观是在批判旧哲学中产生的。马克思在1859年回忆说,1845年春他和恩格斯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主要由马克思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6]这一批判的成果,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的思想的萌芽。《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观点,是通过对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哲学的批判而产生和表达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