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创立的新世界观既用实践的观点去看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也用实践的观点来看自身,它把通过实践改变世界作为自己的社会功能、历史使命。《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最后一条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以往的哲学家们由于缺乏实践的观点,他们的不同的哲学学说不过是对世界作不同的解释。比如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家们,他们尽管满口讲的都是“震撼世界的”词句,但不过是为反对“词句”而斗争,而不是反对现实的现存世界,所以他们不过是“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存在的东西”,或“借助于另外的解释来承认它”。[58]而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59]因此,“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60]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是书斋里的学者,他们是共产主义者。他们之所以去从事哲学研究,是为了寻求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道路,是要为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奠定哲学世界观的基础,因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61]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他们当然要科学地解释世界,但决不停留于对世界的解释,而是自觉地把自己的哲学当作无产阶级改变世界的精神武器。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高度概括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62]这两个显著特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已经鲜明地显示出来。伦敦马克思墓前的石碑上,用金色大字镌刻着马克思的两段名言。一段是《共产党宣言》的最后一句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另一段就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一生给人类留下了无比丰富的精神财富,而这两句话最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申明了它的历史使命。这就告诉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把它当作指导实践、改变世界的理论武器来理解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弄懂并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它的唯物史观。

三、综合评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虽然仅是1300字的11条提纲,却寓意深刻。它既是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哲学革命的扼要总结,又是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阐发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纲要性提示,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具有重要的哲学史地位和意义。恩格斯晚年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在我看来,您在我的《费尔巴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就可以找到足够的东西——马克思的附录其实就是它的起源!”[63]被恩格斯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的“马克思的附录”,就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64]恩格斯这一论断准确地判定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可以以研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起点。为什么恩格斯把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评价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呢?

我们知道,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3年底到1844年初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过渡、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即在哲学世界观和政治立场上完成了“两个转变”。但决不能由此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的时候就已经建立并系统地阐述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了。因为建立新世界观的任务,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年秋到1846年春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的。因为在这部著作中才以明确的形式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中,在实践的辩证唯物论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和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哲学,阐明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指出了革命理论对改造社会的巨大意义。在实践的历史唯物论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一切唯心主义的历史观点,指出了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因此,革命是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所决定的必然现象。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灭亡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必然性,指出了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说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私有制和剥削,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并指出了共产主义是没有私有制、阶级、剥削,消除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城市和乡村的对立的社会。总之,全面建立并系统阐释这个崭新世界观的任务,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年秋到1846年春所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的。

从时间上看,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是在他已经转变为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1843年秋到1844年春)之后,但是还没有建立起新的完整的世界观(1845年秋到1846年春)之前写的;从内容上看,马克思的这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已经包含了以后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所阐发的许多思想的萌芽或纲要。因此,恩格斯才把它称作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就表现在它十分强调实践的作用上。实践问题就像一条红线贯穿在整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每一条之中。马克思非常强调实践在人们认识中、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且强调用革命的实践去改造世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哲学的根本点。由于马克思十分强调实践的作用,并且把人的活动理解为实践活动,把人看作是能够改造世界的实践的动物,这就为以后系统地制定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奠定了基础。所以,我们才说,强调实践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主要前提。当然,强调实践的作用并非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首次的表现。例如,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曾指出,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更指出,必须经过实践才能解决理论上的疑难。现实的积极的理论的条件是实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阐发的思想,就是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并不是上述实践思想的简单重复,而是进一步发展,即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是把实践的观点第一次作为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之点,作为新世界观的萌芽而集中地突出地提出来的。因此,恩格斯才把这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称作“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马克思的这一天才思想,以后在他自己的著作中,在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又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进一步看,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从实践的角度说明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人,即把实践的观点运用于认识论、自然观和社会生活,第一次全面地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不彻底性,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和抽象的人本主义,阐发了新世界观(包括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和核心观点,奠定了新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同时,马克思还说明了哲学的性质和功能,初步赋予新世界观以实践性特征。这就表明,马克思已经从信仰费尔巴哈转到批判费尔巴哈,并以批判费尔巴哈作为阐发自己理论的主要形式;这也表明马克思最终清楚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与复归的人本主义影响,并最后离开了费尔巴哈这个“中间环节”;这还表明,马克思开始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探索即将全面创立的新世界观,为新世界观的创立建构了一个框架。所以,尽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匆匆写成的笔记”,但是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马克思同唯心主义划清最后界限的标志,也是马克思同旧唯物主义划清最后界限的标志。

总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即实践的观点。认为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哲学理论的基础,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把实践观点引进了认识论和本体论,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消极直观论,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把实践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批判了唯心史观,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进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提出了无产阶级哲学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文件,是一篇对实践唯物主义主要原理进行高度概括的经典性文章,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另一方面,《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原理,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它要求我们必须能动地认识和探索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客观规律,深入思考、把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推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步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强调的实践观点的原理,要求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实践标准,从实际出发,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用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去发展、完善和检验真理。社会主义也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壮大。同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也启示我们在社会实践中要防止和批判唯心史观,认识坚持唯物史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哲学立足点的原理,要求哲学必须关注现实,深入研究和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哲学的根本任务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6页。

[3]《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3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33页。

[5]《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9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7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3页。

[8]《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15页。

[9]《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67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7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5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6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7页。

[14]《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7页。

[15]《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23页。

[16]《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35—236页。

[17]《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45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65页。

[19]《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179页。

[20]《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178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2页。

[22]《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

[23]《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62页。

[24]《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61页。

[25]《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103页。

[26]《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111页。

[27]《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270页。

[28]《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115页。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8页。

[30]《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67—468页。

[31]《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49页。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85页。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2页。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8页。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2—173页。

[36]《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60页。

[37]《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63页。

[38]《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22页。

[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05页。

[4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0页。

[43]《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9页。

[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7页。

[45]《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19页。

[46]《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7—28页。

[4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7页。

[4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7页。

[4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7页。

[5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0页。

[5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2页。

[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5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1页。

[5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1页。

[5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页。

[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页。

[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65页。

[5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5页。

[5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4页。

[6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5页。

[6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4页。

[6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6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37页。

[6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