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马克思 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德意志意识形态》(全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全书本无总标题,现在的书名全称是马克思后来在一篇声明中对这部著作所用的称呼)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著作里第一次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了系统的阐述,透过这部著作我们可以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理论特色;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给我们留下的卷帙最为浩繁的哲学著作,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宝贵思想资源。当代中国理论界的许多争论,例如关于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人道主义和异化、意识形态的本性和“非意识形态化”、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性等问题的争论,都发端于或围绕着这一理论源头。因此,我们今天研读这部巨著,既要有历史感,即努力从原著形成的具体历史环境上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感受其深邃思想,辨析其理论界限,又要有当代意识,即着眼于当代背景下的中国实践,从坚定信念、创新思想、提升国家“软实力”、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高度把握《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和当代价值,以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代中国实践的指导。
一、写作背景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合写的第二部著作。1845年9月开始写作,1846年5月完成。从完成写作至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国多次寻找出版商出版这部著作,终因反动当局的严格控制以及出版商对书中所批判的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同情而一直未能出版。1924年和1926年,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分别以俄文和德文原文发表了这部著作的第1卷第1章,直到1932年才以德文原文形式全文发表。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为清算他们以前的哲学信仰而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
关于撰写《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动因以及未及时出版的缘由,马克思曾在他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出了说明:“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1]恩格斯在《关于共产主义同盟的历史》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中,也以同样的看法叙述了这一著作形成的历史背景。从马克思的回顾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当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新世界观(即“我们的见解”),但是还未对之作出全面的阐发(这一愿望已在《神圣家族》中得到了初步实现)。何况,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仍然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费尔巴哈所宣扬的抽象的人类之爱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市场。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仍需继续批判、清算以前的哲学信仰,阐发新世界观。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为揭露当时德国各种意识形态观点的实质、系统地制定和阐发唯物史观以指导当时的工人运动而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
恩格斯在《关于共产主义同盟的历史》中说:我们有必要科学地论证我们的见解,但同时使欧洲无产阶级,首先使德国无产阶级确信我们见解的正确性。19世纪40年代初,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西欧的工人运动由自发的斗争逐步转向有组织的政治斗争,尤其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的指导,西欧的工人运动均告失败。因此,为工人阶级创立科学理论就成为一项急需完成的重要任务。
1845年春,恩格斯移居布鲁塞尔,马克思向他叙述了当时大体已经形成的唯物史观。这时,欧洲革命形势逐渐临近,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同一些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他们的理论已经获得一些知识分子特别是在德国西部的一些知识分子的拥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必须科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使无产阶级相信这种理论是正确的。而且,当时各种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对工人运动产生着十分消极的影响。其中“真正的社会主义”和施蒂纳的无政府主义对德国工人运动的危害更为严重。“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莫泽斯·赫斯、卡尔·格律恩等把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与空想社会主义拼凑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小资产阶级的反动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他们彻底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的内容,而把费尔巴哈以抽象的人的学说为基础的人道主义作为其社会主义的理论根据。他们极力反对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来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大肆宣扬阶级调和和改良主义,歪曲和攻击共产主义。他们否定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鼓吹知识分子是社会的领导力量。施蒂纳的无政府主义则是思辨唯心主义的变种,在他的代表作《惟一者及其所有物》一书中,他极力鼓吹极端的个人主义和唯我论,认为“自我意识”是唯一的创造力量和判定一切现象的标准。他反对一切国家,主张极端的无政府主义。他极力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反对共产主义。由于施蒂纳采取了貌似客观的姿态,这种反动学说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对工人运动的危害很大。青年黑格尔派的其他代表人物鲍威尔等当时在莱比锡创办了名为《维干德》的杂志,公开发表文章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他们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必须对上述思潮给予回击。而费尔巴哈根据自己的人本主义理论也公开宣称自己是共产主义者。当时德国思想界关于“现实的人道主义”的争论促使马克思和恩格斯要重新认识费尔巴哈。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代表了市民社会的要求,不可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应该从经济关系及其发展中来解释政治及其历史,而不是相反。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当时的各种反动思潮,为阐明自己的新世界观,以在实践上指导工人运动,而写下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1845年春,马克思曾写下了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而从理论上说,《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基本思想正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所阐述的新世界观原理,即实践的唯物主义的系统性的全面展现。
《德意志意识形态》现全文收录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集中阐述新世界观的第1卷第1章现收录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二、基本观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篇幅宏大,由两卷八章组成。《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对新世界观所作的全面阐述,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的一系列重要的基本原理。其中第1卷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哲学,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第2卷的主要内容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
本文重点解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1卷第1章。“第1章费尔巴哈”的中心是论述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世界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只是一种历史观,不简单地是一种将唯物主义本体论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去的观点,而是把唯物主义原则与历史原则统一起来的新本体论境域。这个统一的前提是把感性世界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这一“实践”即是把自然的东西变成社会的东西的活动。这一重要的本体论思想,发表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明确地表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而后详尽地阐发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中。因此,我们从这部篇幅浩大的著作中选取《费尔巴哈》章来重点研读解析。这样的选析也有马克思本人的说法作为依据,比如,马克思在该著绪言部分就曾指出:“我们在对这个运动的个别代表人物进行专门批判之前,先提出一些有关德国哲学和整个意识形态的一般意见,这些意见要进一步揭示所有代表人物共同的意识形态前提。这些意见将充分表明我们在进行批判时所持的观点,而表明我们的观点对于了解和说明以后各种批评意见是必要的。我们这些意见正是针对费尔巴哈的,因为只有他才至少向前迈进了一步,只有他的著作才可以认真地加以研究。”[2]由此可见,《费尔巴哈》章不仅是针对着费尔巴哈的批评文字,而且主要具有正面阐述作者自己见解,即唯物史观的作用,它可被视为整个《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总论。
集中阐述新世界观的第1卷第1章的主要观点可概括如下:
(一)进一步阐述了实践是现实世界的基础,实践观点是新世界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都抽象地理解人、错误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错误地看待历史。费尔巴哈只承认人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由此,人对感性世界的理解也只能是对世界的单纯的直观。在费尔巴哈那里,人与自然、世界或是处于对立的两极(自然无情地束缚着人,人消极地、机械地直观自然,如同照镜子一样),或者人只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与其他自然物一样,其本质是其自身的自然性)。费尔巴哈由于不懂得社会实践的意义,决定了他的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直观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对世界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对世界的感性直观,而不能从实践的观点加以说明,因为“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在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他们的社会制度。甚至连最简单的‘感性确定性’的对象也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由于工业和商业交往才提供给他的”。[3]费尔巴哈不懂得,他所直观的感性世界并不是他所理解的那种没有为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的纯粹的原始的自然,而是被人们改造过的“人化自然”,是世世代代的人们活动的结果。费尔巴哈没有考虑到“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统一’,而且这种统一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慢或快的发展而不断改变”。[4]其实,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实现和得到确证的,人的需要也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得到满足的。实践是社会得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是人与自然统一的中介和内在机制,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人本身的生命体现。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特别谈到自然科学的直观,提到一些只有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眼睛才能识破的秘密,但是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哪里会有自然科学呢?甚至这个‘纯粹的’自然科学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自己的材料的。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它哪怕只中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就没有了。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而整个这一点当然不适用于原始的、通过自然发生的途径产生的人们。但是,这种区别只有在人被看作是某种与自然界不同的东西时才有意义。此外,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说来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5]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指出:“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6]
以上观点均表明,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实践是现实世界的基础,新唯物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二)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卷第1章的开始,马克思恩格斯针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指出,世界越来越被神圣化了——“政治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被宣布为宗教意识或神学意识,而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人,总而言之,‘人’,则被宣布为宗教的人。宗教的统治被当成了前提。”“青年黑格尔派同意老年黑格尔派的这样一个信念,即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7]而费尔巴哈虽把宗教的本质归还给了人,但是又在抽象的人的身上绕圈子,而不去批判世俗基础的分裂。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8]于是,马克思恩格斯便展开了他们的唯物史观的系统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