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一篇对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原理进行高度概括的经典性著作,也是马克思首次从经济学与哲学相结合的高度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出的精辟阐述。在这篇只有三千字左右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用精准而简明的语言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完整地进行讲述,它是世世代代想要准确理解唯物史观的人们都不能不研读的经典论述。这篇序言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独立的科学意义,其中对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质做了精辟的说明,对历史唯物主义实质本身下了经典性的定义。这些思想,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指路明灯,是我们必须坚持并将长期坚持下去的指导思想。只有认真研读马克思在这篇文章里对唯物史观所做的经典表述,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

    一、写作背景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于1859年1月为同年6月在柏林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所写的序言,于1859年6月4日发表在伦敦德文报纸《人民报》上。

    19世纪4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地位在西欧各国的确立、马克思便已经开始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并计划写一部有关政治经济学的巨著(即《政治经济学批判》)来探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经济学,以此帮助无产阶级认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资本论》是马克思从19世纪40年代初开始研究经济学而取得的最高成果。但是在《资本论》的写作过程中,作为经济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和《资本论》的准备性著作,马克思还写作、出版了多部经济学方面的手稿,1858年,马克思最终形成了《资本论》最初的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当时的计划是准备在该《手稿》的基础上写作一部名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著作,并计划分为六个分册出版,这部巨著写成于1869年1月,其中的第一分册于1859年1月即已完成了写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就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出版前写下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现收录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二、基本观点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分为五部分:一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体系结构安排;二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机;三是多年研究的基本结论;四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和情况;五是马克思在英国伦敦研究政治经济学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经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说明对资本经济制度进行研究的顺序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首先指出了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次序,即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在前三项下,马克思研究了资产阶级社会分成为三大阶级——资产阶级、土地所有者和无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它们三者统一于一个资产阶级“国家”,而国家之间必然结成关系而进行“对外贸易”,最后形成“世界市场”。这样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和实质。

    马克思明确指出了考察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即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

    (二)说明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及思想轨迹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即已开始致力于研究政治经济学。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马克思于1842—1843年间担任《莱茵报》主编时,第一次遇到了要对所谓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的难事——劳苦大众切身利益遭受反动统治者侵害的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所谓“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分析的讨论”。第二件事是“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第三件事是所谓“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由于马克思过去主要学习和研究的是法学、哲学和历史,对经济学研究得不够。现实斗争中遇到的这些要对经济问题发表意见的难事,成为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终动因。

    二是为了批判各种空想的和空谈的社会主义和小资产阶级社会思潮,对共产主义进行理论论证的需要。为此,马克思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以对共产主义的科学论证奠定必不可少的理论前提。因此,马克思从1844年起,在巴黎开始把自己的主要精力转向经济学研究。马克思写的第一部著作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著作的“导言”即表明,法的关系和国家的形式都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中,要把批判的视角从“天国”拉向人间。马克思后来又移居布鲁塞尔继续研究经济学问题。1846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唯物史观为标志的新世界观诞生了。

    历史唯物主义既是马克思这时期研究经济学问题的成果,又是他进一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此后,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又写作了《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等著作。1848年以后的欧洲革命使马克思由于从事革命活动而一度中断经济学研究,1850年开始,马克思在伦敦又开始了中断的经济学研究。从此马克思把其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对经济学的研究中去。马克思利用大英博物馆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丰富资料,利用英国当时是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地方这一有利地点,运用自己得到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了不解的科学研究和探索,最终发现了剩余价值并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出了资本主义乃至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三)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表述

    1.揭示了社会形态的构成要素,展现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4段对唯物史观作经典表述中首先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社会形态的构成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同时也阐明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即包含有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马克思还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间的关系作了科学的规定,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