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哲学斗争的产物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产生了以奥地利物理学家恩斯特·马赫(1838—1906)和德国哲学家理查德·阿芬那留斯(1843—1896)为代表的马赫主义(即经验批判主义)。这是第二代实证主义。它们标榜反对形而上学,强调实证的经验事实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实际上实证主义不过是贝克莱主义、休谟主义和康德主义的混杂物。经验批判主义者给自己哲学提出的任务是,以所谓科学的批判态度来研究经验。他们把经验作为哲学的出发点,认为唯物主义在经验中渗进了“不是经验的东西”,使经验变得“不纯”了。因而要对经验进行清洗,即批判掉经验中一切非经验的东西。因此,他们把这种哲学叫做经验批判主义。其特点有:把哲学的基本问题当作“形而上学”的问题加以拒绝,企图摆脱本体论(世界本原问题),专门从事认识研究;用“无党性”来掩盖和抹杀两条哲学路线的根本对立,标榜自己“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是没有“片面性”的“中间哲学”;利用和曲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子、放射性元素镭等的发现为标志的物理学革命的成果,标榜自己是“最新自然科学的哲学”;利用对传统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性的批判,片面夸大辩证法的若干原理(如相对性),竭力把自己的哲学打扮成素朴实在论。
经验批判主义很快被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用来“补充”和“修正”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茨基、伯恩施坦等人都否认马克思主义与马赫主义的实质性区别,并主张用马赫主义认识论补充马克思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刊物上竟然公开发表马赫主义者的文章。在俄国,俄国社会民主党内的一部分人,极力鼓吹马赫主义。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进行“批判”一时成为时髦。波格丹诺夫出版了三卷本《经验一元论》,卢那察尔斯基写有《阿芬那留斯哲学的通俗阐述》,瓦连廷诺夫抛出《马赫和马克思主义》,并在1908年联合出版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论》(论文集)。在这种情况下,哲学上的斗争就被提高到首要的地位。因此,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批判实证主义等哲学思潮,从理论上划清马克思主义同马赫主义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