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自由和必然

针对俄国马赫主义者卢那察尔斯基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关于自由和必然的论述的理解,列宁全面地引证了恩格斯的论述,并从认识论上做了深刻的分析。首先,恩格斯承认自然界的必然性和规律的客观性,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者则把自然界的规律性说成是“逻辑的”规律性。如果卢那察尔斯基真的了解恩格斯的论述是“异常明晰确切的”,那就不应该看不出他们之间在认识论基本问题上的原则区别。其次,恩格斯强调自然界的必然性是第一性的,人的意志和意识是第二性的,后者必须适应前者。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中,首要的问题是哪一个是第一性的,这是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恩格斯的论述对此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再次,恩格斯承认“盲目的必然性”或“自在的必然性”的存在以及它向“为我的必然性转化”。恩格斯的这个观点同他的“关于物的客观性质的可知性和关于‘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的论点”在认识论上是完全一致的。最后,恩格斯强调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和黑格尔不同,恩格斯认为自由不仅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而且是以这种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去改造客观世界,并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检验和加深对必然性的认识,从而达到更大程度上的自由。列宁最后指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自由和必然关系问题上的对立,就是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和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的对立。马赫在意志问题上完全抛弃了决定论,陷入了叔本华式的唯意志论。

(七)第四章:从历史的角度对马赫主义的战友和继承者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进行批判

在这一章中,列宁考察了马赫主义的来龙去脉和历史发展以及它同其他哲学派别的关系,从而确定了它在现代哲学派别中的地位,从追根溯源中,进一步揭示了马赫主义的错误实质,分析了马赫主义从康德哲学出发,走向贝克莱和休谟,最后同唯心主义结合起来的发展过程。指出经验批判主义总是从唯心主义立场来对待其他哲学家,从而表现出经常以唯心主义为友以唯物主义为敌的态度,对其作出。

(八)第五章:主要讲自然科学领域中两条哲学路线的斗争

在这一章中,列宁通过解剖两派的斗争,揭示了当时自然科学革命与哲学上的唯心主义的关系;批判了马赫主义对于物理学新发现的歪曲;分析了物理学唯心主义的实质和它产生的认识论根源;阐明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以及自然科学领域中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必然被辩证唯物主义所战胜的思想。

(九)第六章:主要讲马赫主义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树立

在这一章中,列宁全面地考察并批判了马赫主义社会历史观,提示了马赫主义社会历史观的资产阶级性质,阐明了这种唯心主义历史观与唯物史观的根本对立,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列宁还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和哲学的党性原则等思想,批判了马赫主义宣扬的“哲学无党性”“中派哲学”的观点。

最后列宁对全书做了概括,写了四条结论。这四条结论就是批判马赫主义哲学所要坚持的原则。

总之,《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各部分都有内在联系,从批判经验批判主义的方面来看,代绪论是揭露马赫主义的来源,结论是制定批判马赫主义的四条原则,六章的内容是按照四条原则的观点展开批判的。从正面论述的方面来看,前五章是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六章是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三、综合评述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列宁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1.《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的标志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从哲学上科学地总结和概括了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总结了恩格斯逝世以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经验,批判了马赫主义,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为新的政治斗争提供了正确的思想理论。它作为集中论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著作,针对经验批判主义,以哲学基本问题为依据,论述了认识论上的两条基本路线,第一次给哲学的“物质”范畴作出了经典性定义,全面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反映论的基本思想,得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重要结论,阐明了认识对象的客观性、世界的可知性、认识的辩证性,提出生活、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从哲学的党性原则出发,批判了各种资产阶级思想流派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攻击,厘清了理论是非,巩固了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重新确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权威,为苏联哲学奠定了基础。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对当时占据哲学界领导地位的德波林展开了大规模的批判,贬低列宁哲学思想的意义是德波林的主要罪状之一。斯大林曾经亲自为德波林的错误定性,称之为孟什维克式的唯心主义,斯大林一方面突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另一方面把德波林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斗争联系在一起,他所强调的就是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所说的哲学的党性原则。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被视为与《反杜林论》等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同样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

2.《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作为一部论战性著作,应将其放在当时党内政治斗争的背景下给予辩证的理解与评价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对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论述不够;有时将“客观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也不够确切。

当然,《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有关认识论的许多哲学观点,后来在《哲学笔记》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和修正。《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出版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如卢卡奇、柯尔施、施密特、阿多诺、梅诺庞蒂等人在阐述自己认识论观点时,大多把列宁的观点作为一种对立面加以抨击。有的攻击列宁的反映论是一种机械的、直观的反映论,还有的攻击列宁的唯物主义返回到了18世纪唯物主义的粗劣的形式等,这是片面的。实质上,列宁的思想是与马克思、恩格斯一脉相承的。当然,由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本身的论战性,有些观点提出来需要进一步研究是正常的。1953年斯大林逝世,苏联出现反斯大林化运动,人道主义逐渐成为苏联哲学上的主流。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党中央为德波林平反,哲学的党性原则受到越来越多的怀疑与指责,如何评价《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事实上成为斗争的焦点。苏联改革开始以后,这部著作的基本精神遭到哲学界的普遍否定。我国哲学界对这部著作的评价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事实上,《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不少思想,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的。至于其激烈的措辞和似乎有失公允全面的态度,如果放在当时党内政治斗争的背景中来看,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对此应予以历史地、辩证地评价。

【注释】

[1]《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页。

[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页。

[3]《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7页。

[4]《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9页。

[5]《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6—97页。

[6]《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7页。

[7]《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8—109页。

[8]《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2页。

[9]《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