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商务智能的前世今生

    仅仅几年以前,这种被称为“商务智能”的技术,还是大公司的专利。但随着计算机处理器、存储器的价格不断下降和软件质量的不断上升,这种技术成了商业界的主流。大大小小的公司,都收集了前所未有的大量数据。过去,这些数据存储在不同的系统当中,如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和客户管理系统,老死不相往来。现在,这些系统彼此相连,通过“数据挖掘”的技术,可以获得一幅关于企业运营的完整图景,这被称为:一致的真相(A single version of the truth)。商务智能提高了商业运营的效率,帮助了企业总结发展过程中的模式,并改善了企业预测未来的能力。

    信息技术产业把商务智能视为对20世纪上半叶企业会计服务、下半叶计算机服务的一个自然承接,正在争相涌入这个领域。爱森哲、普华永道、IBM、SAP都在这个领域投入巨资。技术平台的提供商甲骨文、Informatica、TIBCO、SAS、EMC也从中赢利。IBM更是相信:随着传感器在城市交通、医疗健康中的应用,商务智能将成为其业务增长的顶梁柱。01

    ——《经济学人》,2010年2月25日特别报道

    联邦政府这个数据帝国,虽然拥有的数据比任何公司、企业都多,但和私营领域相比,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还是明显落后一步、慢了几拍。

    2009年3月,奥巴马就任后的第二个月,就在联邦政府之内设立了一个全新的职位:首席信息官(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并任命来自印度的移民昆德拉(Vivek Kundra)为第一任联邦政府首席信息官。昆德拉在公共和私营两个领域都有广泛的经历,他走马上任之后,曾发表过第一感受:联邦政府信息技术的装备和应用,和一流的商业公司相比,就好像手摇电话摆在了线条圆润、光彩照人的苹果手机旁边,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这并不奇怪。现代政治学的基本常识告诉我们:由于无法引入有效的竞争机制,政府注定难逃低效的命运。美国联邦政府也不例外。

    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发布数据,这一系列和数据有关的信息技术,在商业界其实有个更时尚、更响亮的名字:商务智能。

    在商务智能的技术大潮当中,美国联邦政府的做法,只是几朵小小的浪花,公司、大学才是这个领域真正的弄潮儿和领航人。

    这股技术浪潮,也在美国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