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

    杨传银:您写《大数据》这本书的初衷在哪里?您说这不是一本纯粹谈技术的书,而是以技术为背景探讨人和社会的关系的书,这个观察和写作的角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建立的?

    涂子沛:这本书应该说是时代浪潮的一个产物。我是理工科出身,大学毕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数据库程序员。十几年之后,我在美国的第一份工作是数据仓库程序员,从数据库变成了数据仓库,这也是我们从小数据时代进入大数据时代的明证。但更巧的是,十几年前,我在中国为政府部门开发数据管理的软件,现在在美国的工作,恰恰又是为美国的政府部门提供数据管理、分析的解决方案。这是一种“轮回”,也是一种“上升”,这种经历让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角度来观察、体验、分析两个不同国家如何解决、处理一个相同的问题。无疑,中国在数据收集、使用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和美国相比都存在差距。但我发现,最大的差距还是意识和态度。我们的传统文化,长期重定性、轻定量,重观点、轻数据。在现实生活中,数据也往往成为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数据的公信力严重不足。但正在到来的大数据时代,数据的作用将前所未有地凸显,数据将成为国家竞争的前沿、企业创新的来源。这些传统和现实的不足,是我们中国社会迈进大数据时代的制约和障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催生了这本书。

    这本书首先是一本信息时代的科普读本。但我想写的,不仅仅是一本科普书。1997年,我在广东省边防局开发“反偷渡信息管理系统”的软件,那时候我就明白了,要编好一个程序,就必须是商务过程的专家。其实,技术工作永远是从业务中来、到业务中去的,技术归根到底是为人和社会服务的。这个时代,我们好比身处一列快速奔驰的列车,技术就是它的发动机,我觉得幸运的是,作为信息技术的从业者,我在这台发动机的核心部件上工作过,程序员把自己对业务的理解、自己的理念转化为软件,来改造世界。但这不够,因为发动机再强大、程序员再能干也不够,火车要开到哪里去,是政治家、企业家在掌舵领航的。

    基于这些体会,我努力尝试在这本书中融合技术、政治、商业三个方面的视角。而且,这本书谈的是“数据革命”,我想任何一种革命,首先都是社会层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