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改变政府的力量:山姆大叔大退让
在这个国家,只有存在足够多的人愿意为他们的权利而抗争,我们才能称我们自己是“民主”的。18
——罗杰·鲍德温,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的创始人
2002年11月24日,著名的作家、新闻记者萨菲尔(William Safire)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批评了万维信息触角计划:
“你用信用卡支付的每一笔购买记录,你订阅每一份杂志,你生病、就诊、吃药的每一份记录,你浏览的每一个网站、发出的每一份邮件,每一笔存款记录,每一次旅行,所有的交易和通讯,都会存储到这个‘虚拟的、中央超级数据库’当中。
这些关于你个人的信息,还仅仅是从商业渠道获得的,再加上政府已经掌握的信息,例如你申请护照、驾驶证提交的表格,你经过收费站的记录,你结婚、离婚的法律文件,你报警的记录等等,这些信息,记录了你的一生。掌握这些信息,曾经是一个超级侦探的终极梦想——这就是现在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的‘万维信息触角’计划。”19
美国人为了讽刺布什政府对社会加强监控的做法,制作的布什版“老大哥在看着你!”
一石激起千层浪。
萨菲尔的文章引起了全国的热烈讨论。在他发表文章之前,全国只有12家新闻机构对万维信息触角计划进行了报道。之后,该话题急剧升温,仅仅一个月,各大报纸出现了285篇评论和报道,到2003年2月,全国共出现了508篇相关报道。20
除了直接针对万维信息触角计划的分析和报道,各种政府工作人员滥用个人隐私数据的例子也被新闻界挖了出来,作为反面佐证,见诸报端。
密歇根州的一些警察,居然利用警务数据库“猎艳”。他们在街上邂逅漂亮的女性之后,就跟踪她们、记下她们的车牌号码,回到办公室,通过查询数据库,获得该女性的住址等个人信息,然后再人为制造进一步接触的机会。此外,还有警察利用数据库查询政治对手和上司的信息,对相关人员实施威胁。在2001年前后5年期间,涉嫌滥用警务数据库的警察共有90名之多。21特拉华州还有政府官员,将公民的个人信息泄露、出卖给赌博公司,帮助他们追债、开发新的顾客。22
面对强大的社会舆论,2002年12月,国防部副部长宣布对万维信息触角计划进行审查,确保该项目符合联邦政府的法律和规定。
审查报告很快公布了,国防部在报告中解释说,该项目并没有侵犯公民的任何权利。
但反对的声音仍然持续高涨。先后有3名参议员向国防部写信,质询这个项目。1月10日,国防部再度宣布,将对该项目是否侵犯了公民隐私权进行再次检讨。
2003年2月23日,国会对年度拨款法案进行投票,参议员怀登(Ron Wyden)利用这个机会,在该法案中掺了一粒“沙子”:要求国防部、国家安全局和司法部成立联合工作组对万维信息触角的项目进行调查,并在90天以内向国会提交专门的联合调查报告,否则终止项目的拨款。
作为年度拨款法案中的“沙子”,这个法案当然没有不通过的道理。
5月6日,国会的政府改革委员会又召开了听证会,国防部高级项目研究所的主任在听证会上陈述,该项目的名称已经更改为“反恐信息触角”(Terrorism Information Awareness),专门用于反恐活动,而且,将不使用任何商业机构“交易空间”的数据。
2003年5月19日,在3个部门联合调查报告出台之前,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发布了其独立调查报告《对政府超级监控计划的分析》,该报告分为4部分,对国防部前后不一致的解释提出了质疑,指出万维信息触角计划一旦付诸实践,将像“原子弹”一样改变世界。ACLU还指出,“9·11”的发生,并不是政府缺乏情报,而是情报在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流动和分享机制不畅通,对情报的分析能力不强造成的。
2003年5月23日,联合调查报告如期抵达国会。在这份报告中,3个部门再次改变口径,强调这是一个“研究性”的项目,充分考虑了公民的隐私权,至于数据,只使用真实的情报信息和仿真数据。
联邦政府步步退让,但万维信息触角计划还是没有逃脱夭折的命运。
2003年8月,波因德克斯特明白大势已去,主动辞去了办公室主任的职务。次月,国会投票通过了新的法案,命令立即终止该项目的开发工作,并停止项目的拨款。该法案还规定,没有国会的授权,今后类似的数据整合挖掘项目,不能使用任何美国公民个人的数据,只能使用外国人的信息和数据。
但联邦政府并没有彻底放弃中央数据银行和数据挖掘的计划。
2006年,国土安全部又卷土重来,再以反恐的名义提出了“建言”计划(Analysis, Dissemination, Visualization, Insight, and Semantic Enhancement,简称ADVISE)。这个计划,换汤不换药,还是要在“交易空间”的数据基础上实施数据挖掘技术,以发现潜在的恐怖威胁。这一次,国土安全部声称,他们已经把隐私保护的技术预先嵌入到系统中,例如,自动屏蔽个人的姓名和社会安全号码。
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当然再次披上战袍。这一次,他们在全国发起了一场“只剩6分钟”的动员运动,暗喻离美国变成一个监控性的社会,只有6分钟。
改变美国政府决策的6种力量:公共知识分子、新闻界、民调机构、公益组织、国会和法院
《基督科学箴言报》则报道了卡内基梅隆大学数据隐私专家的观点:
“即使没有姓名、没有社会安全号,只要通过性别、生日和邮编3个数据项,数据挖掘的技术就能够成功地识别全美87%的人口。”23
2007年9月,“建言”计划再次因为隐私原因,被国会中途叫停。
在中央数据银行计划一次又一次因为美国大众的反对而搁浅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国联邦政府并不仅仅受限于国会和法院,社会的力量,包括公共知识分子、新闻记者、民意调查机构以及种种公益组织,也是制约美国政府的强大力量。
2010年9月,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发布总结报告说,自“9·11”以来,为捍卫公民隐私,该组织经历了自1920年成立以来最为忙碌的阶段,仅仅为了反击布什政府的《爱国者法案》和《国土安全法》,他们就一共提起了50多宗法律诉讼,有的案件,最后还上诉到最高法院。
据统计,美国公民自由联盟,是除了美国司法部以外在美国最高法院提起诉讼最多的组织。每年,这个公民自治组织有200多名律师和2000多名法律工作的志愿者,处理上千起因为公民维权而产生的法律纠纷。
注释
01 英语原文为“:Civilization is the progress toward a society of privacy. The savage's whole existence is public, ruled the laws of his tribe. Civilization is the process of setting man free from men.”—Ayn Rand, The Fountainhead, 1943
02 本书采用董乐山的译文。
03 英语原文为:“The real danger is the gradual erosion of individual liberties through automation, integration, and interconnection of many small, separate record-keeping systems, each of which alone may seem innocuous, even benevolent, and wholly justifiable.”—U. S. Privacy Study Commission, 1977
04 Don't tell it to the computer, Vance Packard, New York Time Magazine, January, 1967
05 U.S. DEPT. of Justice v. Reporters Committee for Freedom of the Press, 489 U.S. 749(1989), 489 U.S. 749
06 Records, Computers, and the Rights of Citizens, 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 Secretary's Advisory Committee on Automated Data Systems, 1973
07 二战期间,中国和美国是同盟国,并未有敌对情绪。华裔群体获得身份证是华人主动要求的,因华人担心自己被美国社会当做日本人,主动申请身份证以区别自己。
08 Card-carrying Americans. Privacy, Security, and the National ID Card Debate, Joseph Eaton,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1986
09 George Gallup,“Card of Identity for all favored,”New York Times, February 4, 1942
10 英语原文为:“Time is passing. Yet, for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re will be no forgetting September the 11th. We will remember every rescuer who died in honor. We will remember every family that lives in grief. We will remember the fire and ash, the last phone calls, the funerals of the children.”—President George W. Bush, November 11, 2001
11 英语原文为:“The American people must be willing to give up a degree of personal privacy in exchange for safety and security.”—Louis Freeh
12 Support for ID Cards Waning, Julia Scheeres, Wired News, March 2002
13 所谓的《爱国者法案》,其实是一个代称,该法案全称为“使用适当手段来阻止避免恐怖主义以团结和巩固美国的法案”(Uniting and Strengthening America by Providing Appropriate Tools Required to Intercept and Obstruct Terrorism Act),该法案全称的缩写正好是英语中的“爱国者”(PATRIOT),所以被称为“爱国者法案”。
14 英语原文为:“Surveillance is surveillance: whether the surveillance is done by a person or a computer, some kind of violation to personal privacy or liberty has occurred. The database, once created, must be protected with extraordinary measures and is subject to abuse.”—Data Surveillance, Simson Garfinkel, 2006
15 Overview of the Information Awareness Office, prepared remarks for delivery at DARPA Tech 2002, John Poindexter, Aug. 2, 2002
16 关于RODS Laboratory及其项目的介绍,请参见匹兹堡大学的相关网页www.rods.pitt.edu。
17 DATA MINING: Federal Efforts Cover a Wide Range of Uses, Report to the Ranking Minority Member, Subcommittee on Financial Management, the Budge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ommittee on Governmental Affairs, U.S. Senate, United State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18 “So long as we have enough people in this country willing to fight for their rights, we'll be called a democracy.”—ACLU Founder Roger Baldwin
19 “You Are a Suspect”, William Safire, New York Times, Nov. 14, 2002
20 Safeguarding Privacy in the Fight Against Terrorism, The Report of the Technology and Privacy Advisory Committee, Department of Defense, March 2004
21 Cops Tap Database to Harass, Intimidate: Misuse Among Police Frequent, Say Some, but Punishments Rare, M.L. Elrick, Detroit Free Press, July 31, 2001
22 Feds Accuse Newport Manager of Misusing Criminal Database, Associated Press, December 6, 2001
23 US plans massive data sweep,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February 9,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