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权:大不列颠的硕果

    新的“数据权”最令人激动。这将确保人民有权向政府索取各式各样的数据,用于社会创新或者商业创新。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创建一个最开放、最负责和最透明的政府。让我这样做一个总结:你会有足够多的信息来了解政府是如何运行的、如何花钱的,以及我们工作的效果。使用这些数据、开发这些数据,让我们负起责来,一起努力,创建一个现代民主的典范。02

    ——戴维·卡梅伦,英国首相,2010年11月19日

    另一片大陆,欧洲。

    和美国相比,开放数据的运动在这里,虽然时间上略有滞后,却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2006年3月,英国著名的《卫报》刊登了一位专栏作家的文章:《把皇冠上的明珠还给我们》。作者把公共数据比喻成“皇冠上的明珠”,他在文章中说:

    “我们通过交税支持政府收集公共数据,但当我们想使用这些数据的时候,却还要为此付钱。有一个政府——美国,他们向全社会免费发布数据。各种各样基于地图的信息服务、公共数据的整合,已经在美国兴起,这不是偶然的。美国政府的态度是:用纳税人的钱收集的数据应该免费提供给纳税人使用。更多的研究证明,英国对于数据的封闭态度已经导致我们失去了一些商业机会,一些科研项目,例如气候的变化,也因此受阻。”03

    这篇文章拉开了英国数据开放运动的序幕,此后,《卫报》在该报的技术版面长年开设了一个“自由数据”(Free Our Data)的专栏,在全社会推广开放数据的概念。

    但文章作者推崇的“美国模式”,却在英国引起极大的争议。

    争议的焦点在于“免不免费”。英国的一些政治领袖、技术精英都不认可美国的免费模式。他们认为,数据的价值,关键在于质量,而“免费”几乎就是低质量的代名词;只有收费,才可能有高质量的保障。他们主张在政府和社会之间成立一个公共数据公司(Public Data Corporation),专门负责数据的加工和整理,确保质量,再以收费的形式向社会发布。

    虽然在关键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数据开放运动随后在英国的发展轨迹,却和美国大致相似,个别细节,甚至“雷人”地相同。

    在英国的这场运动当中,也有一位像昆德拉一样的数据英雄,他就是被誉为“世界万维网之父”的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

    数据权:大不列颠的硕果 - 图1
    蒂姆·伯纳斯-李
    英国人,万维网之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全世界知名的数据开放倡导人,2004年曾被评选为最伟大的英国人。近年来,他定居美国波士顿,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伯纳斯-李早年是程序员。1989年,他开发设计了全世界第一个网站、发明了万维网,为全世界网络资源的组织和访问制定了统一的格式和标准。但伯纳斯-李的伟大绝不仅仅在于技术上的发明和创造,他还是一名社会活动家、新知识的推广者和普及者。他在发明万维网之后,放弃了该项技术的专利,这极大地推动了全世界互联网空间的发展。1994年10月,伯纳斯-李还在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万维网联盟(W3C),主导、推动各种网络标准的建立,并研究、探索下一代网络的具体组织形式。

    在对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过程中,伯纳斯-李深深地意识到数据对于未来社会的重要性,他说下一代互联网本质上就是“数据网”(Web of Data),他在各种场合大力推广“数据网”的新概念。

    2009年2月,伯纳斯-李受邀在TED大会04上发表演讲。他的演讲阐述了下一代互联网和开放数据的关系。他说,你想象不出政府会找出多少个借口来拒绝开放数据;不仅仅在美国,全世界都是如此,不仅仅是政府,企业也是这样。他向听众建议说,我们要练习如何索要数据——这很重要!

    程序员出身的伯纳斯-李,一直以“内向”、“羞怯”闻名于英国的新闻界,但这一天,他在演讲台上带领全场的听众一句一句地喊口号:

    “原始!”

    “数据!”

    “现在!”

    “原始数据,现在就要!”

    此后不久,伯纳斯-李和英国的首相戈登·布朗一同出席一次颁奖典礼。布朗向他请教,英国政府应该如何利用互联网,伯纳斯-李立即回答说:把政府的数据推上互联网。他的直言建议,引起了首相的重视。

    2009年6月,美国的Data.Gov刚刚上线,伯纳斯-李被英国政府任命为内阁顾问、主管数据开放工作的项目主任。

    万维网
    (World Wide Web,WWW)
    万维网的概念,不同于互联网。我们通过互联网访问的,是一个又一个通过网络相连的资源,这些资源通过一个“统一资源标识”(URI)相互区分,又通过超文本文档(Hypertext)的形式互相链接。当用户点击这些链接,这些内容就通过一个标准的传输协议(HTTP)传送给我们。这一套在互联网上组织资源、获取信息的方法和体系,称为万维网。可以说,互联网一般指的是硬件意义上的网络,万维网才是网络的灵魂。

    和昆德拉一样,伯纳斯-李也很快遭遇到了政府部门的铜墙铁壁。几乎每一个部门对开放数据都疑虑重重,拒绝公开的理由也各不相同。伯纳斯-李借鉴了美国阳光基金会的做法,他在英国也举行一次公共数据的应用程序开发大赛,这个竞赛成了转折点。2009年夏天,他带着普通人开发的若干程序,在白金汉宫给全体内阁部长做展示,以此彰显全民数据共享的效果。

    他最终赢得了足够的支持。

    2010年1月,英国政府的数据开放网站正式出台:Data.Gov.uk。除去地理信息之外,该网站公布了3000多项民生数据。而这个时候,美国的Data.Gov虽然已经经营了半年多,还仅仅只有1000多项民生数据。

    英国数据开放网站的重装出台,也引起了美国的舆论哗然,专业人士对两个网站进行了一番里里外外的评头论足,美国的报纸最后提出了问题:为什么别人一出手,数据量就是我们的3倍?

    这引起了英美两国在数据开放方面更多的对比和竞争。伯纳斯-李后来将这种竞争称为两国之间“美丽的竞赛”(Beautiful Race)。

    2010年5月,戴维·卡梅伦领导的保守党在英国的大选中取得了胜利,但因为没有在议院取得半数以上的绝对多数,保守党被迫和其他的政党组成了联合政府。卡梅伦出任首相之后,他领导的联合政府不仅全面沿袭了上届政府的数据开放运动,还继续深化,提出了“数据权”(Right to Data)的概念。卡梅伦指出,“数据权”是信息时代每一个公民都拥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并承诺要在全社会普及“数据权”。不久后,英国女王在议会发表演讲,也强调要全面保障公众的“数据权”。

    此后,数据开放俨然成为英国新政府的一个前进方向。

    和奥巴马一样,卡梅伦首先瞄准的是公共支出的数据。他上任一个月,就向全社会开放了英国政府2005年以来公共开支的全部原始数据。

    2011年4月,英国劳工关系部、商业部又宣布了一个旨在落实、推动全民数据权的新项目:“我的数据”(MyData)。该项目认为:“你的数据,你可以做主!”即使是由商业机构出资收集的数据,但如果记录的是你的信息,你就应该有权查看、使用。在两个部门的主导下,已经有谷歌、巴克莱信用卡、汇丰银行、Groupe Aeroplan、Home Retail Group等十多家不同行业的大公司加入了这个项目,承诺将对社会开放公司收集的与客户相关的数据。

    随着越来越多的商业组织开放自己的数据,五花八门的新型应用层出不穷。

    欧洲的一家高科技公司Vision Smarts开发一款新的手机程序:Pic2shop。在你购物时,你只需要将智能手机的照相镜头对准商品的条形码,该程序将立刻告诉你,这件商品在其他一些商家的价格以及购买者的评价。在这个分析和对比的基础上,消费者可以马上做出是否购买的决定。

    数据权:大不列颠的硕果 - 图2
    图为Pic2shop的手机界面:显示同一个DVD在不同商家的价格。

    可以想象,Pic2shop将给消费者带来多大的经济收益和便利!

    又例如,在英国,有几百种手机套餐可供消费者选择。到底哪款套餐最适合呢?这取决于消费者上网、发短信、听音乐、下载、传送图片以及网内、网外通话等各种活动的长短和多少。英国一些手机运营商已经开放了用户消费的明细数据,而第三方立即设计出专业的算法,迅速为用户在几百个套餐当中找到最贴身、最经济的方案。

    类似的新应用难以计数,而且每天都在增多。

    英国的商业部认为,通过深化“我的数据”项目,将鼓励正面的市场竞争,消除个别商家利用客户“信息不对称”、打“擦边球”的赢利行为。社会资源的配置将更加精细、更加优化,社会运行的总成本将会降低。同时,新的数据开发工作将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可谓既开源又节流,全社会都受益。

    伯纳斯-李在谈到商业领域的数据开放时曾表示,一个新的、巨大的市场已经轮廓初现,这个市场的规模和潜力,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他鼓励英国继续深化数据开放的运动,他认为,这种开放,也是一种竞争,因为开放得早、开放得多将会成为一个国家的先发优势。凭借这种优势,英国的商业机构就能捷足先登,开发出新的应用,这些应用,不仅能惠及本国人民,一旦时机成熟,还可以销售给其他国家。

    “我的数据”这个项目,把数据开放的理念从公共领域推进到了商业领域,仅凭这一大步,新闻舆论都认为,英国的数据开放运动已经把美国甩在了后面。这个巨大的进步,在美国也获得了肯定和赞誉。

    为了保持在这场运动中的领导者地位,奥巴马也很快推出了新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