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F TECHNOLOGY 技术思想前沿 | 新技术是针对现有目的而采用一个新的或不同的原理来实现的技术。新技术是在概念当中或实际形态当中,将特定的需求与可开发的现象链接起来的过程。 |
对于我们通常认为的发明,这样的界定对吗?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打印是通过行式打印机来实现的,其实质就是带有固定字母的电子打字机。随着激光打印机的发现,计算机打印开始通过引导激光在硒鼓上“打印”文本来实现了。在20世纪20年代,飞机动力是通过活塞式螺旋桨推动的,随着喷气式发动机的发明,飞机动力改由汽油涡轮发动机产生反推力来实现了。这采用的是不同的原理。20世纪40年代,数字计算是通过机电方式实现的,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数字计算通过电子中继电路得以完成。在这些案例中,新技术的形成(激光打印机、涡轮喷气发动机、计算机)都是源于一个新的或不同的基本原理。
原理中的某个变化使发明,即根本性的新技术产生的过程,从标准工程中分离出来。如此一来,我们可以分辨其中关键的差异仅仅是改进还是真正的原创。我们说,波音747是波音707的改进,而不是一项发明。它是对一项现存技术的发展而不是全盘应用新的原理。我们说,瓦特蒸汽机是纽可门蒸汽机的改进,因为它只是提供了分离式冷凝器这个新的组件,但是没有应用新原理。(当然,在商业上,有时候改进比纯原始性发明更重要。)这样看来,判断一个技术是否是真正的发明,我们仅需要通过判定对当前的目的起作用的是否是一个新的、不同以往的根本性原理即可。而这样一来,却可能导致出现一个判定的灰色地带,马亚尔的加筋甲板(stiffened deck)是一个改进的组件,还是一个新的原理?它两者兼有。依据根本原理新颖性的程度可以产生一个连续统一体,而它存在于标准工程和根本的新颖性之间。
我们依然没有找到一个关于新技术如何形成的准确理论,但是我们现在有了一个有效的标准来衡量什么算是合格的“新”,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
一项新技术是怎样产生的呢?
我们现在思考的基点是新技术(发明)应该应用新原理。我说过,原理就是应用某种现象、概念或理念。所以当我们说技术建构在新原理之上,实际上是说它建构在新的或不同的一个或几个现象之上。这强烈地暗示了新技术是从何而来的。新技术是在概念或实际形态当中,将特定的需求与可开发的现象链接起来的过程。我们可以说,发明是将需求和一些现象链接起来,并能令人满意地满足那个需求的过程。(当然与标准工程比起来,这个原理或这个现象的应用对于那个目的来说一定是新的。)
我发现勾勒出这个链条很有用。链条的一端是“需求”或“目的”;另一端是能达成需求或目的的基本“现象”。在两个端点之间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即新的原理或现象被用来实现目的的过程。但是如何使新原理恰当地起作用,也是个颇具挑战性的过程,这需要它们继续寻找各自的解决手段。整个过程通常是以系统或集成的方式使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的过程,我们可以将其想象为解决问题的链条上的一系列环节。
这个比喻还远没结束。每一个环节反过来又都有其自身的任务,并可能因此需要接受属于它的挑战。它可能因此又需要它自己的次级链接,或者次次级解决方案。是的,不用感到惊讶,链接过程也是递归性的。它包含链接——解决——进一步的次链接——进一步的解决,并且它们可能又需要它们自己的解决方案或者发明。我们可以将发明看作集成这些链条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会持续下去,直到每个问题和次问题都能找到现实的解决方式,直到链条完整为止。
在实际中,链接过程会相当不同。一些发明可能是单兵作战,另一些则是团队行动;一些拥有巨资资助,另一些则依靠微小资金的努力;一些需要经过经年累月的试错,并显然产生了一系列不能完全实现目标的中间版本,另一些则好似无中生有般突然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