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替换

    当一项技术涉及了商业或军事的议题,它的功能性就将可能受到“促逼”(pushed):它被逼迫着给予更多功能。为了赢得竞争,投资人会寻找更好的组件、更优化的结构,不断进行组件间的调整和平衡。如果竞争非常激烈,甚至技术的边边角角都会被要求完成得尽善尽美。

    但是一旦系统中的某些部件遇到了限制,那么技术(或者更准确地说,技术的基本原理)就可能无法再继续向前了。尽管开发商们希望集成电路可以排布得更密集、容纳更多器件,但是在该项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遇到限制出现的那一刻,比如光刻法最终会受限于光的波长。在雷达发展的早期,人们不断尝试以更高的频率发射信号,以便能够更准确地识别目标。但是在如此高频的情况下,信号发射源将无法维持稳定的功率。一项技术在遭遇局限性后只能就此停步。

    限制性障碍令技术投资者大为恼火。4为了进一步发展,遭遇到的每个瓶颈都必须得到认真对待。5令人沮丧的是,限制是不可避免的。假设一个设计没能接近操作的极限,它的效率就不是最充分的,它会继续被要求表现得更充分。

    通常,开发人员可以通过更换形成阻碍的零部件(一个次生技术)来克服局限。这种置换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采取更好的设计或更深思熟虑的解决方案,或者天才地盗用竞争对手的思路等。另一种方法是,用不同的材料,比如强度更大或熔点更高的材料进行替代。喷气发动机在开发的数十年间,就一直在不断改用更强、更耐热的合金零部件。事实上,开发者经常寻找的并不是更好的部件,而是这个部件恰好能提供的一个现象。因而,开发者在寻找化学性质相似的材料时最在意的是,哪一种材料在被利用时会出现更有效的现象。的确可以这样说,大多数的材料科学是通过理解材料性能来寻求现象的改善的。

    当然,一部分组件的改进需要其他组件也进行适应性的调整。这个过程需要对整个技术再次进行平衡,甚至可能需要重新考量技术的整体结构。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期间,木结构飞机被替换成了金属框架,那使得整个飞机设计都必须重新加以考量。

    关于通过内部替换进行改进的过程看起来好像已经很完整了,但是按照我们的递归原理,这个过程也应该是递归性的。技术的改进过程应该伴随着构成次级组件以及次次级组件的零部件的置换过程,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将作为客观对象(object,其实更像一种有机体)的技术的发展视为一个在所有层级上的所有组件都同时发生改进的过程。

    除此之外,一项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那些内部的、直接的努力,还需要目标技术以外的“外部”改善。这是因为许多技术组件都来自于其他技术。几十年以来,航空仪表和控制原理都不断得益于其“外部”的电子领域的发展。技术的发展依托于其构成组件所需的外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