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后记

    想要认识技术的本质属性,就一定要追问“技术是怎样来的”,“是怎样的”等本体论问题。《技术的本质》这本书可以说正是从这个角度回答了我们想要知道的东西。这也是我们决定翻译这本书的初衷。

    在这里,技术思想家布莱恩·阿瑟从“技术黑箱”的内部探究技术的本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本质及其进化的理论。这个理论框架揭示了技术内部的三个基本原理及其逻辑结构的生成机制,以及这个结构在其最深的本质上展现的进化的共性。在方法论上,尝试通过打开“技术黑箱”来“看”技术所显现的技术本质及其进化机制。整个理论使得以往关于技术本质的技术哲学、工程哲学、设计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甚至科学上的众多观点在这个框架下得到极大程度的统一。

    那么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首先,技术体的概念对于解释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科学技术发展道路上的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发展程度之所以不同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其次,对于创新和创造的本源的揭示,揭开了那层神秘的面纱,直指其根本:没有科学技术长期的积累和传承,是很难在新颖性上有所建树的。我们认为,本书呈现的是关于技术理论的一个全貌,对技术及其进化的本质作了直言不讳的宣告:技术作为一个“体”的产生和进化对揭示技术的有机性给出了强有力的证据,随后是对技术和经济的关系的全新阐释,最后对“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技术”的追问因此显得深刻有力。

    从“技术的组合进化理论”中,我们不时地看到熟悉的身影,达尔文、海德格尔、熊彼特、埃吕尔、库恩等,以及许多科学家、技术专家、社会学家、技术史家、经济学家,事实上,很少有人将这些人的观点和方法全部都统一到一个关于技术的理论框架之下。是布莱恩将技术内部的解剖结构首先在技术的一般层面上有条理地呈现出来;进而把这种解剖结构放回到真实世界(real world)当中,从而改变以往关于技术的静态逻辑分析,“看”到技术真实的动态变化,发现这是一个技术的自创生的进化事件。技术由人类创造出来,又基于自然最原初的现象,但却开始了疏离“人类与自然”的进化之旅。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惊奇的结论。

    本书内容涉及数十种具体技术,作者对它们逐一进行了解构和历史进化的追述,这也构成了翻译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因为作者希望这是一本用“平实”的语言讲故事的书,是一本面向“大众”而不是专家的书。如何既准确呈现大量关于科学技术的专业叙述,又能反映出作者意在进行松、浅显甚至幽默的表达也颇费思虑。我们在翻译过程中秉承了这样的一个宗旨,尽量用生活化的语言将晦涩的专业术语所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希望结果能够达成作者的本意。

    能够翻译本书首先要感谢远德玉教授,是他以敏锐的学术感知力洞察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2009年,在这本书的英文原版刚刚出版之际,远德玉教授就推荐给我们进行阅读,随后又提出,希望我们能够将它翻译出来,并在翻译过程中不遗余力地贡献出所有见解。此外,王晓航博士对本书译稿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校对,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其工作细致而艰苦,在这里我们也对他的无私帮助致以深深的谢意。同时也要感谢罗玲玲、马会端、朱春艳、董雪林、吴俊杰等同仁在翻译过程中提供的帮助,以及我们的家人、朋友在背后默默的支持。正因为有他们,我们在漫长孤独的学术旅途上才有归宿感、安定感,以及继续探索下去的勇气。而本书得以出版,更要感激湛庐文化的大力支持,以及简学老师的不懈努力和辛苦工作,再次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限于译者水平,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曹东溟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