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三

    虎嗅网创始人、前《中国企业家》执行主编 李岷

    在读陈序这本书的日子里,刚好以几家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与估值5亿美元的新闻分发应用“今日头条”打起了一场嘴仗——双方争议的焦点是后者抓取并在手机端呈现前者的内容是否侵权。

    “今日头条”是闯进瓷器店的大象,闯进来的大象还不止这一头。从门户网站到微博、微信,再到“今日头条”,传统媒体人尤其是主编安坐世界信息中心的安稳感、权威感与尊严,早被一头接一头闯进来的大象冲击得越来越脆弱。

    传统媒体知识产权是否被侵占,要交由法律判定——与此同时,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技术之剑从来都会先于法规,撕裂现行体制的和谐,带来争议、博弈与新一轮规则的建立。

    其实,早在法律漫长的流程展开之前,传统媒体主编苍白的反抗已暴露无遗。事实上,没有抗议两天,这场争论已不了了之,甚或可以说以代表性纸媒与“今日头条”达成合作告终。

    陈序此书绝非仅针对当下媒体业断壁式的裂变,而是一部信息权力发展的简史。从纸张的发明、印刷术的流转开始说起。所以我在朋友圈里说,本书可以推荐给那些对信息传播来龙去脉感兴趣的年轻人一读。它有历史的逻辑。主编在此不过是一个符号,只因他是传统传播与媒体结构的一个结绳、权力枢纽、矛盾中心,是信息传播去中心化、去中介化趋势最大的“受害者”,所以被拎出来作为传播变革的见证。

    “死”掉的主编,是传统信息传播结构的一个陪葬品。他的凋零与无用寓示着既有信息权力结构的解体。

    那么,主编去哪儿?

    我高度同意书中这么几个有趣、有深意的判断:

    工业化媒体内部主编及其下属的企业内部生产组织机制,会转化为内容市场上意见领袖与其朋友的关系,即依靠市场外部契约联结的“供给——需求”关系。
    主编原就是意见领袖,只是这一次他的同行从封闭的办公室和俱乐部扩展到家庭餐桌、学生宿舍和社区中心,他们发表意见的平台不再是报纸、杂志和电视频道,而是整个互联网。
    主编将褪去职业经理人的身份,转而成为一个业余者……真正的知识分子是业余的。互联网让主编干干净净地做回业余的知识分子。他本来就是,后来,机器、生意和投资人改变了一切。

    可以补充的是,如果无所依附的权力结构让昔日主编感到不能承受之轻,他还有一条出路,就是运用自己的内容经验与才能,服务于一家商业机构与品牌,因为后者正普遍面临将自身媒体化的挑战,这会让昔日主编们大有用武之地。

    读陈序的书与文字其实有点累。因为很多时候,其看似信手拈来的判断后面,总是蕴含着更深的知识背景。他给出判断的方式则是点到为止,每一条都是理性的精练,每读十行,都好像与作者做了一场智力与思维的冒险。

    刚打开书稿,我还以为它是写给关心媒体产业的人看的。读到后半部分,我才发现作者更像是把媒体前途大讨论作为伪装,来表达他对自由的关切与忧虑。我觉得他是故意的。或者说,后者是他内心根深蒂固的情结,他不愿摆脱也摆脱不了。

    这是本书真正值得赞赏之处。

    媒体介质、信息权力结构永远在发生变化,但基于什么出发点去审视这一切,是比变化本身更重要的东西。正如陈序所说:“作为工业化媒体垄断的曾经的既得利益者,我极看重主编本位带来的经得起推敲的高质量新闻和内容。但我更相信,将信息发布和评论的权利赋予个人是新闻业的目标,即使这一趋势可能导致主编的消亡也在所不惜。”

    以主编死了的判断为始,以主编获得解放与自由为终,本书仿佛由冰冷的理性,走向诗歌的浪漫。我相信,就像历史多次重演一样,对人本的张扬与肯定,必将引来新一场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