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作为技能元素的“定义”,存在于工业化媒体的整个生产过程与全部操作细节中。记者在寻找线索,进行采访、报道写作的同时,不断进行判断与定义。
作为生产流程意义上的“定义”,位置在“发现”之后。
“定义”首先是受众对工业化媒体的外部需求。受众需要媒体提供全方位的图景,从整个世界到某一事件中的一个细节。提供图景意味着主编须像绘画一样,选择颜色,分析光影,勾勒轮廓,确定相互关系。这些工作需要大量知识积累与信息掌握。
“定义”也是工业化媒体运营的内生需求。上游“发现”的固定成本高,可变成本也高,决定了可用于“发现”的媒体资源稀缺。工业化媒体需要建立一个对可用于“发现”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机制,即编辑体制。编辑体制的顶端是主编。主编负责最终“定义”前端的“发现”,并保证经“定义”的“发现”得以恰当“呈现”。在“定义”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决定性因素是主编的权力。
剔除公共物品供给的特征,单纯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工业化媒体围绕“定义”展开的竞争,更像是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品牌建设要投入,一如市场营销要有费用。工业化媒体为建立差异化品牌,聘用已经形成个人职业声誉的高级编辑或直接签约大众名人;通过维护与权势集团的关系,获得政治高层的特殊信源;建设、运营外部专家数据库,保证专业信源的权威性;购买专家的观点或买断专家……这些都需要在“发现”的成本之外,再付“定义”的费用。
对于工业化媒体,“定义”对收入和利润的影响在多数情况下大于“发现”及其他环节,但它无法离开“发现”独领风骚。
每次看奥斯卡颁奖,我都会重复相同的惊讶,即许多奖项属于观众永远不会去单独注意的制作元素,如音效、化妆、剧本改编。一部好莱坞电影的制作团队承担了大部分幕后工作,明星却是票房的关键。所以,工业化媒体中的“定义”虽不是消耗最多成本的环节,却依赖其他环节的成本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