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出售、停印、破产的编年史

    从21世纪第一个十年到第二个十年,工业化媒体并购一桩接一桩,交易价格一路下行。与此相伴,裁员、停印、破产络绎不绝。回首来路,可以看到垄断上瘾滋养的成本压力始终让工业化印刷媒体抬不起头来,广告收入却不断消失在早已干涸的地表之下。

    2007年。
    报纸广告收入下滑的趋势逐渐明显,小型媒体和危机感强烈的报人开始考虑数字出版的可能性,工业化媒体大佬则加快并购,竭力在冬季到来之前储备更多资产。当年,美国报业协会(the Newspaper Association of America)的数据显示,广告收入下降9.4%(广告占全美多数报纸总收入约80%)。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广告收入比2000年下降20%。报纸发行量自2003年以后,每年下降2%左右。

    1月1日,瑞典《国内邮报》停印,转向电子出版。《国内邮报》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报纸。1645年,瑞典处于长年战争中,军费开支巨大。王室向国民征收重税,国内怨声载道。瑞典女王下令创办这份报纸,向国民交代税款的用途。初创的《国内邮报》形式比较像小册子,由邮递员派送,并张贴在瑞典大城小镇的告示板上。此后,这家报纸一直作为瑞典的政府机关报。17世纪至18世纪为该报兴盛期,报中内容涵盖了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时至今日,《国内邮报》早已不是重要的新闻纸,不再刊登新闻,停印之前的报纸以刊登商业、法律以及公司的告示通知为主。《国内邮报》的最后一期于2006年12月29日出版,发行量仅1500份左右。

    8月1日,新闻集团宣布56亿美元收购美国道琼斯公司。这是互联网竞争态势下资本充足的工业化媒体的自我保护措施。我怀疑那年夏天,纽约高档香槟的销量不错。其中相当一部分会被运到第六大道,那里是新闻集团全球总部。而烈性酒,像威士忌、伏特加的销量也不会被挤出,世贸中心遗址对面马路上的世界金融中心里有人需要它们。2001年9月11日之前,道琼斯公司总部在那里。世贸中心倒塌的时候,办公室的窗户全碎了,满屋子是烟尘。《华尔街日报》的工作人员搬到新泽西,直到2002年9月才回来。那些担心编辑独立性的编辑需要多喝几杯,他们很难信任一个靠小报起家、干预成性的老板。

    所幸,最后双方同意成立五人的“特别委员会”,监督道琼斯新闻部门编辑工作的独立性。第一届委员会的五人分别为:前美联社总裁路易斯·博卡尔迪(Louis Boccardi)、托马斯·布瑞(Thomas Bray)、詹尼佛·邓恩(Jennifer Dunn)、芝加哥论坛报出版公司前总裁杰克·福勒(Jack Fuller)和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

    收购道琼斯是一桩生意,而且谈成了。默多克不是伤感的人,他知道变化除了意味着被取代,也意味着有机会取代别人。他深明在向未来转型的过程中,如何竭力保持优势。更早些,为庆祝收购myspace.com开香槟时,默多克曾对媒体说:“要找到与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巨变相类似的环境,那只有回到500年前的印刷机时代。那是诞生大众传媒的时代,它彻底摧毁了由国王和贵族统治的旧世界。如今,技术正在动摇由编辑、出版人和媒体精英建立起来的制度。相反,掌控传媒的是大众。”

    2008年。
    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因次级贷款大范围违约而破灭。9月,还没大到不能倒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印刷媒体的广告收入和发行量同步萎缩,编辑部成本变得越来越难以承受,控制成本成为主流媒体的主流战略。报纸、杂志开始裁员、停印。数字出版的点击在增加,在线收入还很遥远。

    同年10月2日,即离创办100周年前一个月,《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官方网站刊登消息,宣布于次年4月起停止出版印刷报纸,成为美国第一家以网络版全面替代纸质版的全国性日报。这张矢志“不伤害任何人,并帮助所有的人”的报纸在100年间七次获普利策奖,共有三位编辑被选为美国新闻编辑者协会主席。停止发行印刷版报纸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除专注网站内容,还发行印刷周刊并每日向订阅者发送电子邮件版新闻。周刊定价3.5美元一册,全年订价为89美元。之前订阅每日印刷版的报纸全年需219美元。宣布纸版停印时,《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预计当年亏损1890万美元。在过去近40年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行量从1970年鼎盛时期22.3万份下滑至大约5万份。但报纸网站的点击率大幅上升,每月浏览量为500万人次,比10年前增加400万人次。

    报纸完成转型以后,95人的编辑部不再必要,这为缩减人员制造了空间。该报主编约翰·伊玛承认,新措施有助于降低成本。

    12月8日,美国论坛媒体公司为重组公司债务申请破产。根据申请,截至2008年12月8日,公司资产为76亿美元,负债129亿美元。大部分债务源于上年的贷款收购。总部位于芝加哥的论坛媒体公司下辖《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巴尔的摩太阳报》等知名报纸和23家广播电视台,是美国年收益第二、总发行量第三的报业集团。公司创立至今161年。

    据《洛杉矶时报》报道,论坛媒体公司现金流为大约3亿美元,无力偿还次年6月到期的5亿多美元债务以及当年大约10亿美元的贷款利息。论坛媒体公司11月公布的2008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显示,公司该季度亏损1.24亿美元。公司整体收益下降10%。公司首席执行官称,公司收益急转直下加上信贷危机,主要广告业务均受重创。2月份,该公司宣布,将裁减编辑部门14%的员工,以节省大约880万美元的开支;5月,公司将旗下《新闻日报》以6.5亿美元价格出售给美国有线电视公司;9月,公司出售旗下一家求职网站10%的股份,筹到1.35亿美元资金。

    论坛媒体公司的金融状况是整个美国报业流行病,其他报纸同样面临着发行量下降、读者流失、广告收入锐减等困扰。同年,《新闻周刊》裁减了200个工作岗位。《纽约时报》裁减了约4%员工。麦克拉奇报业连锁集团裁减了25%的员工,并宣布打算出售旗下的《迈阿密先驱报》。拥有85家日报的美国最大报纸出版商甘奈特集团全年股票价格下跌87%。

    2009年。
    宏观经济衰退继续加深工业化印刷媒体的危机。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新闻传媒产业状态》报告显示,2009年美国的报纸业(包括网络版)收入下降26%,在过去3年中累积下降41%。报纸虽尚未成批倒闭,但也有6家地方性报纸关门。报业广告收入在过去3年里下降了43%,裁员总数达13500个,占报业全职采编人员总数的1/4。至此,全行业裁员也只能短暂止痛,资产出售波及媒体集团的核心品牌。

    第一季度,尼尔森数据显示,全美广告开支下降12%,其中报纸和杂志广告开支下降尤其严重,这主要是因为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削减了营销预算。由于广告商需求下降,美国消费类杂志变得越来越薄。今年第二季度,该行业广告页减少了30%,财经、保险、房地产类广告页更是减少了51%,汽车类广告页减少了49%。

    第二季度,麦克劳-希尔公司旗下《商业周刊》广告收入下降30%,降至4390万美元,该行业降幅为22%。美国出版社信息管理局(Publishers Information Bureau,PIB)信息显示,当季《商业周刊》广告页减少了34%,竞争对手《财富》广告页减少了45%,《福布斯》广告页减少了40%。

    10月13日,麦克劳-希尔公司签署协议将出售《商业周刊》给彭博资讯。《商业周刊》创办于1929年,拥有190名编辑。每周在140个国家有480万读者,在中国、泰国和印度尼西亚有本地语言版本,在15个国家拥有出版许可。除了《商业周刊》杂志,商业周刊品牌还包括商业周刊网站、在线新闻和信息服务Business Exchange,以及SmallBiz杂志和商业周刊活动。经济衰退及来自互联网的竞争严重削减了《商业周刊》及其竞争对手的广告业务。《商业周刊》主编史蒂文·阿德勒(Stephen Adler)曾在两年前对杂志进行重组,却未能吸引更多读者和广告商。

    2010年。
    以4A公司为代表的广告中介业准备跳船,更多投资人和分析人士不认为工业化印刷媒体能够和其他行业一样走出衰退。实力传播集团预计,报纸的广告总开支在未来几年中将每年下降8%。按照这一速度,在未来10年里,整个平面报纸广告市场将从2006年的493亿美元萎缩至不到100亿美元。对理性的媒体品牌拥有者来说,这是估值完全蒸发前最后的交易机会。

    同年5月,美国华盛顿邮报公司正式挂牌出售《新闻周刊》。

    5月5日上午,华盛顿邮报公司董事长唐纳德·格雷厄姆来到纽约,与编辑团队会面。他表示:“《新闻周刊》的工作人员已经尽力减少亏损,但是我们还是看不到盈利的希望。”格雷厄姆本人是Facebook董事会成员。

    根据华盛顿邮报公司年报,《新闻周刊》的国内版发行量已经由2009年2月的260万份下降到2010年1月的150万份。《新闻周刊》杂志创刊于1933年,华盛顿邮报于1961年将其购入旗下。该刊在全球曾有11个版本同时出版发行,其网站也有500多万用户。当时在《新闻周刊》网站首页刊登的有关出售事项的声明称,在2007年至2009年,杂志亏损创下纪录,累计达4400万美元。华盛顿邮报公司年报称,2009年度《新闻周刊》亏损2930万美元,2008年为1610万美元。2009年12月,《新闻周刊》不得不出售了旗下一份旅游类杂志弥补亏空。而2010年,杂志仍旧亏损。

    8月2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公司与音响器材大亨哈曼签署协议,将向其出售旗下《新闻周刊》。91岁的哈曼只需象征性支付1美元就可收购美国《新闻周刊》。其在收购竞标中胜出的关键原因在于格雷厄姆以《新闻周刊》的自由主义传统和“高品质新闻”为由,拒绝了全球多家传媒公司的申购。哈曼除承担杂志数以千万美元计的债务,还同意保留《新闻周刊》大部分员工,包括杂志首席执行官(杂志主编决定在交易完成后离开杂志)。

    后来,IAC公司(美国最大的网上旅游服务公司)买入了《新闻周刊》股份,并于2012年实现了完全控股。

    2011年。
    美国经济露出复苏苗头。全球经济虽受欧洲债务危机和新兴市场过热两极撕扯,慢慢滑到了底部。报纸似乎也从周遭回暖的气温中捕捉了一丝信心,最伟大的品牌加入建立在线赢利模式的竞争。

    同年3月,《纽约时报》宣布将在其拥有3000万月流量(当时在同等网络出版物中点阅率最高)的网站上启动“付费墙”功能,将会向每月点阅超过20篇限定的读者征收15美元。不过,对从新媒体平台如Twitter和社交网站点阅文章的用户将会保持开放。同时保持开放的还有谷歌的链接。

    大部分人不看好。

    《纽约时报》“付费墙”推出一年前,尼曼新闻实验室(Nieman Journalism Lab)对一部分专家做了一项调查,了解他们对《纽约时报》即将设立的“付费墙”的看法。接受调查的多数人认为,这种做法不可能持久,最多活到2012年。

    2012年。
    全球报纸杂志行业的广告收入和发行量下降的速度没有像全球经济一样变得缓和。根据美国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美国平面广告从2007年到2012年间下滑了55%。IPG(美国第二大,世界第四大广告与传播集团)旗下盟博广告公司的分支玛格纳环球预测,预计2012年该市场将再下滑6.2%,2013年将下降6.8%。与此同时,英国一些主要报纸的发行量下降了40%~50%。德国报纸出版商协会表示,2012年德国报纸总销量为2110万份,较2005年下降大约17%。

    同年4月,美国费城两家最大的报纸以550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该价格仅为2006年投资者为其支付的5.15亿美元收购价格的一小部分。这预示了一年之后《波士顿环球报》的命运。

    6月,道琼斯公司旗下《财智月刊》(Smart Money)宣布将不再发行纸质印刷版杂志,同时裁员25人。

    12月,意外的消息来自《纽约时报》。彭博社发布分析称,《纽约时报》线上线下的总订阅收入达到7.683亿美元,比广告收入多出5290万美元,成为该报第一大收入来源。这也是《纽约时报》的总订阅收入首次超出广告收入。美国传媒杂志《Media Life》迫不及待地宣布:“2012年将被报业铭记,因为这一年,报业开始充分拥抱‘付费墙’了。”

    不过,之后的数据证明《纽约时报》“付费墙”第一年的成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科技博客Techdirt指出,取得超出预期的业绩仅仅说明“付费墙”没有失败。“付费墙”的成功没有改变《纽约时报》整体营收继续下滑的事实困境。

    12月31日,《新闻周刊》宣布放弃印刷版。新杂志没有传统的亚洲版或美国版,只有一个统一的网络版。网络版定位读者群为“渴望深入了解世界新闻的高度电子化的意见领袖”,适用于平板电脑和其他网络阅读设备,用户需要付费阅读。主编蒂娜·布朗(Tina Brown)显得相当乐观。她将停办纸版视为《新闻周刊》正式拥抱数字化、争取走在数字化阅读队伍的前列。当时的她也在憧憬属于《新闻周刊》的“付费墙”吧。事实上,易主后的《新闻周刊》面临广告收入持续大跌、发行量进一步减少的成本压力,以及来自数字媒体的竞争压力,选择终止印刷版生产,配合裁员,可以帮助该杂志削减成本4000万美元。

    2013年。
    全球经济趋向稳固,中央银行开始讨论退出刺激政策,广告主重新加大市场营销支出,但恢复增加的广告费用多数流向数字媒体,大型都市报广告收入继续下滑,且不仅是展示广告。以美国为例,都市报广告销售收入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分类广告,而报纸在这一市场要面对数字媒体和Craigslist(美国的一家网上大型免费分类广告网站)等广告网站的强有力竞争。

    5月,《新闻周刊》放弃印刷版全面转向电子版不到半年,IAC公司考虑再次出售它,而专注于旗下新闻网站The Daily Beast(每日野兽新闻周刊)。《新闻周刊》数字化道路走得并不顺利。当年《新闻周刊》有47万用户订阅了平板电脑版,尽管较半年前的4.15万有了大幅提升,但远不及《新闻周刊》转向数字版前的140万份印刷版发行量。虽然巨额亏损得到控制,但收入没有起色。

    8月3日,纽约时报公司宣布以7000万美元现金将《波士顿环球报》和其他新英格兰媒体集团资产出售给波士顿红袜棒球队所有者约翰·亨利。纽约时报公司1993年收购该报时支付了11亿美元,创出了美国报纸收购史上的最高纪录。《波士顿环球报》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几家报纸之一,创刊于1872年,从1873年开始就由波士顿的泰勒家族拥有,直至被《纽约时报》收购。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波士顿环球报》的工作日发行量为逾50万份,但由于读者转向网络,发行量每况愈下。除《波士顿环球报》以外,此次出售的资产还包括:《波士顿环球报》网站、Boston.com、《沃塞斯特电讯报》及其网站、直邮营销公司GlobeDirect以及免费日报MetroBoston的49%股权。80

    出售新英格兰媒体集团前,纽约时报公司已抛售了电视和广播业务、数十份美国地方报、数码公司和其在体育企业中的股份等大量资产。被迫甩卖自己所剩无几的核心资产,可见《纽约时报》等不到“付费墙”来拯救整个集团了。尽管相比上年同期,付费电子用户数量增加28%,达到大约72.7万户,付费阅读收入也有所增加,但杯水难救车薪。

    8月5日,《华盛顿邮报》公司宣布,同意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夫·贝索斯以2.5亿美元收购该公司旗舰日报《华盛顿邮报》及其他部分资产。贝索斯当年个人资产市值369亿美元。根据双方协议,贝索斯将以个人名义而非亚马逊公司来收购《华盛顿邮报》及其网站,同时还将收购公司旗下包括《快报》、《公报》和大华盛顿出版公司等出版业务。《华盛顿邮报》公司将继续保留《外交政策》、《纪事》等杂志及其网站。收购完成后,贝索斯成为《华盛顿邮报》的唯一所有人。包括《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在内的所有报纸主管都将继续留任,也不会对该报旗下两千余名员工进行裁员。

    创刊于1877年的《华盛顿邮报》是美国最负盛名的报纸之一。1933年,格雷厄姆的祖父在一次破产出售中买下了《华盛顿邮报》,此后格雷厄姆家族执掌《华盛顿邮报》80年。数据显示,1993年该报发行量曾达到最高峰的83万份,如今仅有约47万份,过去6年里,该报运营收入暴跌了44%。

    贝索斯在《华盛顿邮报》网站发表公开信称,互联网正在改变当今新闻业的每一个元素——缩短新闻周期,侵蚀长期可靠的收入来源,并产生新的竞争,且大多数竞争中很少甚至毫无新闻采集成本。“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创新,而我们的标准应当源于读者,要了解他们所关心的话题。”

    这笔交易是一个标志,也令工业化印刷媒体业再一次反思危机,同仇敌忾。德国《时代周刊》并不掩饰同情和忧伤,该刊指出:从事互联网行业的贝索斯收购《华盛顿邮报》可以说是一种讽刺,正是互联网的崛起才导致了报业的生存艰难。同时又抱有些许希望,因为贝索斯曾在《柏林日报》的一次采访中表示,人们虽然不愿意在网络上为报纸内容付费,但是很可能愿意为平板电脑上的报纸付费。

    坚持纸媒信仰的《法兰克福汇报》的发行人之一弗兰克·席尔马赫尔认为,一份好的报纸要能“为网络媒体的新闻狂躁降温”,并“破除其程式化的模式”。《南德意志报》副主编沃夫冈·克拉赫认为,日报的价值在于其“独家报道、专有的编排、自有的观点以及特别的叙述方式”。德国《明镜周刊》持较客观的发展观点。该刊指出,数字化是纸媒的未来,纸媒只能通过网络、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终端来获得新的读者和收益。纸媒走向数字化,并向数字媒体的风格和形式学习,是纸媒应对危机的关键。

    自然,以上来自纸媒的评论的加总曝光率远不及以下两条消息:一是《华盛顿邮报》网站打出标题:“一个时代的结束”;二是那天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票应声上涨至52周以来的最高点,推动公司市值达到了44亿美元。

    这是包括报纸读者在内的投资者对一家企业放弃印刷新闻业务的看法,是真金白银的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