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折中的用户体验

    工业化媒体衰落了。

    主编正在交出权杖。这不是说整个精英阶层不再主导知识、信息与注意力资源的配置。所有的免费均以其他形式的收费为代价,或者说,免费是付费的新形式。鼓吹为大众服务的互联网企业也是精英主义的新变种。

    这是一场知识精英的接力。

    Web1.0时代的门户网站,是工业化媒体的最后形态。当工业化媒体主编得到一份互联网媒体主编职位时,权力交接便开始了。互联网在寻找优秀的基因植入,但它只需要一小段DNA,而不是孕育完成的完整生命体。

    当初,机器印刷代替手抄技术时,曾遇到传统审美经验的挑战。看惯手抄本的消费者认定,手写书法可以传递机器印刷无法复制之美。宋版书页固然秀丽可人,又怎堪比较王羲之父子的《快雪时晴帖》、《鸭头丸帖》,或者颜真卿的《争座位帖》呢?

    直到19世纪,欧洲印刷商还会请专业书籍装饰者在已经印好的书页上再进行手工润色:添加某些艳丽的颜色、华丽的人物造型或花草与几何图案并用的错综纹饰,甚至在印刷文字段落开头手写特殊的花体首字母。这是技术飞快地奔跑时,为了等待步履蹒跚的审美而精心设计的折中的用户体验。

    当互联网刚试着取代工业化媒体时,主编便是可控成本下的折中的用户体验。互联网需要让它们的第一批用户在不同的界面上看到似曾相识的内容组织形式。工业化媒体第一次转向互联网时,包括新闻门户开始建立其媒体运营模式时,都希望保存编辑体制的精粹。主编找到了新的称手工具和表演舞台。如同地球人初次移民火星,无不本能地照搬过去的生活方式。“他们抵达这片奇异的蓝色土地,用自己的名字为各个地方命名……不是取自那些先驱者的名字,就是取自他们的种种事迹。”79

    2014年一个早春的晚上,我和陈志华(欢聚时代副总裁)在电话里聊起新闻门户风起云涌的日子。八年前,他是新浪网新闻频道主编。他清晰地记得新闻频道最后呈现的内容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新浪网新闻频道下设几个编辑团队,包括海量组,滚动组,国内、国际组,专题组等。编辑流程大致分三道工序:一、机器抓取;二、人工分类分级。三、值班编辑审定。每天工作时间分四班,每个班有一名值班编辑,相当于这个班的执行主编。下午四点两个班的交接会是每天最重要的一次例会,新闻频道主编会亲自参加。

    一个主编在24小时不间断新闻生产中如何发挥作用?陈志华的回答是在日常管理工作之外,主持重要的专题策划,并在重大突发事件时调配资源,保证生产。最关键的一点,是由主编分权给上述值班编辑,以保证生产线正常运行。

    不同于报纸和杂志,网站可以承载内容的资源是无限的。仅是一个门户网站新闻首页的超链接的数量就可以放下当天所有纸媒的重要内容,像把所有米其林三星餐厅的佳肴摆进了一只汤匙。新闻门户只是一个分销渠道,门户的编辑团队只需要进行包装、摆架,引导注意力。然而,仅是这项工作的量就足以让主编形销骨立了。

    Web1.0时代的新闻门户是工业化媒体向新媒体过渡的中间形态。它的生产方式与其说是互联网创新智慧的一次试演,不如说是工业化媒体主编传统经验的最后谢幕。

    互联网门户主编负责下的编辑体制虽然使用了新的技术,但配置资源和决定非常状态的主编权力运作机制仍是旧的。这还不是未来意义上的新媒体。或正因此,忍看独家报道被互联网门户网站无偿或廉价使用,工业化媒体和主编还能相互安慰:这不过是又一轮像广播、电视那样的新媒体狂热,是一次泡沫。

    他们失望了。

    通知他们结果的,是华尔街和美国的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