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主编决定论的贫困
我们正处在一个骑虎难下的尴尬局面中——既要继续维持传统心态,把资金当成主要的资源,把投资人视为老板;同时又要贿赂知识工作者,给他们奖金和认股权,使他们有满足感,继续做我们的员工。
——彼得·德鲁克
2009年11月9日,56岁的胡舒立正式离开了她创办的新闻双周刊《财经》。与胡舒立同天辞职的还有王烁、杨大明等30余位《财经》杂志核心采编团队成员。《华尔街日报》称胡舒立为“中国最有影响、也是最直言不讳的记者之一”。
胡舒立团队离开《财经》的4个月前,7月20日,《纽约客》刊发了记者欧逸文(Evan Osnos)的报道《禁区》,文中写道:“1998年,胡舒立接到了王波明的电话,王是那个在宾馆里搭起办公室的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创建者之一。他准备办一份杂志,想让胡舒立来运作。胡舒立提出了两个条件:王波明永远不能干涉她的编辑部,并且提供一份两百万元人民币的预算,用以支付严肃报道的差旅费用,以及给记者们提供高到能够防止他们收受贿赂的工资。”
无疑,相对中国内地其他媒体,胡舒立曾经有一个“好”的老板。但这对于一个秉持新闻专业主义、决意在公众领域大显身手的主编是否就足够了呢?
这个问题对工业化媒体来说,只有一个答案:主编权力的源头,手握资本的“伯乐”的极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且无法替代的。
近年到杭州,去上天竺法喜寺,总看到山门上书“莫向外求”。由此想到主编固不喜外求,却不能不外求。在工业化媒体上下游的价值链上,很多“朋友”在主编帮助下取得成功,主编则被牢牢困在真正掌权者和公众利益分歧的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