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工业化媒体

    当观察者的位置在时间轴上移动,处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政治、经济或社会现象,其结论都会不同。今天重新定义工业化媒体,也是如此。

    从更长的人类历史来看,工业化媒体给市场提供了“信息联结服务。”这项服务是无数人类社会信息联结方式中的一种,通过它,个人、企业、政府等发布并获取信息,相互交织成网。这个定义似曾相识吗?是的,工业化媒体正是互联网诞生之前的“互联网”。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对媒体(和知识型企业)的替代尤其彻底,对媒体人(和一般知识工作者)的冲击远甚于对其他行业从业人员的冲击。

    在工业化媒体之前,人类社会信息联结的主要方式是社交。在原始自媒体和自主编的内容生产模式和信息传播路径中,平等或不平等的社交关系帮助建立了类似“西塞罗的朋友们”或“西塞罗的奴隶们”的资源配置与生产组织方式。此后,曾经充当信息联结网络的还有宗教组织,如天主教会。至印刷术发明和工业革命,人类活动空间不断扩展,频率也在增加,以大学和图书等为媒介,以作家、艺术家、教师和出版商为组织者和连结点,社交的形式和范围得到了很大拓展。

    眼下,以社交为核心的信息联结方式已经重现并再度流行,或者说,再次浮出水面。只不过,这一次“西塞罗的朋友”换成了通过互联网连接的账号和身份,“西塞罗的奴隶”则由数据采集、储存、计算、分析来充当。

    工业化媒体出现时,新技术弥补了社交像手抄本一样不可复制、资源有限和扩展性差的缺点,也使这种带有强烈个人信息交换特征的原始信息联结方式,渐渐沉入机器印刷的社会新闻和“公众舆论”的阴影中。“在咖啡屋里,‘郁闷静默的’读报人显示,印刷品对某些社交形式产生了影响……个人与星期日报纸的交流取代了上教堂的交流;人们容易忘记,牧师的布道曾经和闲聊如影随形,教友们上教堂交流本地新闻、外国事务、地产交易和其他世俗的事情。”17

    工业化媒体是与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同期“毕业”的。所以,当人与人之间的信息联结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信息联结的方式就会资本化、市场化。相比原始社交环境中的原始自媒体,工业化媒体具有更鲜明和强烈的商品特征和价格属性。

    天下没有免费的媒体。

    不必考虑市场中具体的交换行为是否包含价格因素(比如买一份报纸或者得到一份免费报纸,买一个电视机或者得到一个免费的机顶盒),仅须考察获取内容或信息的完整过程,一定会产生成本,一定需要利润激励供给。最终,作为整体的用户一定需要向某个账户付费。即使你只看邮递广告且从来不购买邮递广告中的商品,也是因为其他购买了商品的用户在补贴你。

    问题是,信息联结的用户是为所传递的信息付费,还是在为联结服务付费?

    在人类社会信息联结的历史上,至今出现过两次以“免费”为营销策略的信息商品促销,其结果是如今人们信息消费需求的规模是200年前的千万倍。

    第一次“免费”营销出现在工业化媒体的早期商业模式中(当时广告模式还没有成熟)。在基于付费模式的传统营销中,工业化媒体告诉用户,你是为所获取的信息付费,或者用媒体业习惯的概念说,为内容付费。实际上,这使用户产生错觉,仿佛纸张、油墨、印刷机器、厂房,以及工人一周几十小时的出勤、报童风雨无阻的叫卖都是免费的。换言之,过去的工业化媒体用户面对的是“联结免费”的市场营销:你买的是专业人士生产的内容,纸、印刷、物流和投递免费。

    第二次“免费”营销出现在互联网介入并重构信息联结的时候。如今的互联网用户面对的是“内容免费”营销:你买的是整个互联网的联结服务,内容免费。

    在第一次“免费”营销中,印刷媒体的“联结免费”的商业模式最典型。直到电视业出现,工业化媒体的商业模式得到发展。电视媒体播放的内容有收费也有免费,联结服务(包括终端、终端运行的能源成本)开始收费。这时,用户开始接受“联结”可以是一个收费项目。两次“免费”营销的商业基础,即两种“收费”模式都需要垄断。但随着科技水平、生产要素和市场需求的改变,垄断模式也需“新陈代谢”。到互联网流行,一般内容充裕,物理联结技术革新,有赖“联结免费”而成功的工业化印刷媒体在“内容免费”营销面前不堪一击。

    其实,工业化印刷媒体和电视媒体也发展了另一种对企业的“联结收费”模式,即付费广告:通过向广告主出售、展示或播放广告的空间和时间,以帮助广告商品与其目标消费者建立联结来收取费用。但这种“联结收费”模式有致命的基因缺陷。因为联结服务和内容的收费对象分属两个集合,意味着工业化媒体需要同时服务两类可能存在潜在利益冲突的顾客。工业化媒体因商业模式中基因缺陷造成的间歇性紊乱,就得由主编来承担。